宜川战役后,张宗逊报告:老总,你的那位湖南老乡刘戡“成仁”了

康安说历史 2023-03-31 00:22:01

刘戡 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3月初结束的宜川战役,既是西野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后的一次大胜利,也是解放战争以来,西野对胡宗南主力所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此役的胜利,一举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局势。

战役结束后,西野副司令员张宗逊不无遗憾的向彭总报告:

“老总,你的那位湖南老乡刘戡‘成仁’了。”

对于刘戡的死,彭总,甚至连伟人都觉得有几分可惜。因为刘戡不仅是蒋军的将领,还是一位在抗战中立过功劳之人。

因此,当伟人在听到刘戡的死讯后,也十分惋惜地说:

“我要活刘戡,怎么会成死刘戡?”

而彭总呢?也命人购买了一副好棺木,厚葬了刘戡。

那么,刘戡究竟在抗战中立下何种功劳,竟然能够让彭总和伟人惋惜呢?

刘戡,湖南桃源人,毕业于黄埔军校1期。北伐时期,刘戡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在1932年的时候,就已经升任旅长。

从职务上看,刘戡虽然不如胡宗南等人,但在军中的发展也算是中规中矩,应该算做黄埔1期生的中游。

可刘戡的老长官卫立煌虽然很看重他,但也点出了刘戡的弱点,那就是头脑过于简单,属于一根筋似的人物。

这种性格在坚决执行命令方面没有问题,但战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只有执行命令坚决性,没有临机决断的灵活是不够的。

1933年,蒋氏纠集了50万兵力,对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刘戡此时已经升任第83师师长,跟随卫立煌攻入大别山根据地,刘戡在战斗中,右眼被流弹射中,从此之后,刘戡就有了“独眼将军”之称。

图片来自网络

刘戡之所以能够当上83师师长还是源于原师长蒋伏生的残暴。

在第四次“围剿”中,由于战事激烈,83师一名毕业于黄埔的连长怯战。可残暴成性的蒋伏生竟然自己动手腰斩了这位连长,这就引起了83师中毕业于黄埔的中下级军官们的集体不满。

后经审判,蒋伏生被撤职,监禁三年,永远不叙用。刘戡也因此当上了83师师长。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刘戡奉命率83师跟随徐庭瑶北上赴战。

当时,徐庭瑶的17军是嫡系部队,装备也好,因此被委以重任,担任古北口和南天门一线的正面防守任务。可连续的大战,使得关麟征的25师和黄杰的第2师都被打残。关键时刻,刘戡率83师顶了上去。

可由于日军的炮兵已经强行推进到南天门两侧高地,可以直接对南天门一线阵地进行轰击,失去遮掩的83师伤亡惨重。

此时,长城一线再也没有其他增援部队了,如果83师再退出战场,日军在打通古北口后就可以直下平津。

鉴于此,刘戡咬紧牙关,坚决不退一步。他下令把83师所有的勤务兵、伙夫以及卫生员都召集起来派到一线阵地。可即使如此,83师仍然抵挡不住日军的攻势,眼见前几天还齐装满员的部队已经损失殆尽,刘戡悲痛之下拔枪自尽,幸好被部下拦住。

此役,83师让日军付出了3000人伤亡的代价,刘戡一战成名。

前线将士的英勇奋战却换来了何应钦的不满。不久以后,刘戡的83师就从南天门阵地上撤了下来,调到密云一线。

刘戡到北平后,带领部队构筑城防工事。可骄狂的日军竟然提出要求察看我方工事的无理要求。对此,刘戡坚决反对。

他表示,如果日军一定要察看我方工事,他就下令开枪。

可一贯奉蒋氏命令行事的的何应钦得知此事后,害怕影响了蒋氏“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竟然对刘戡说,日军要看就让他们看,但却不许打。

刘戡立即反驳说,我肯定不让日本人看我们的工事,倘若他们一定要看,那我只有以死来拼。

这下子就惹恼了何应钦,他大骂刘戡,你为什么不在古北口死,要到北平来死?

如果换了其他人,哪怕不同意何应钦的话,也不至于和何应钦顶牛,可刘戡根本就没给何应钦面子:

“我到北平来是奉你的命令来的,我并不是怕死,我坚决反对这种做法!”

说完拂袖而去。

要知道,何应钦可是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蒋氏的人,得罪了何应钦,刘戡此后在军界的日子注定不好过。

抗战爆发后,刘戡率83师参加了南口会战、忻口会战,因立有战功,于1938年3月被提升为93军军长。

93军在名义上有两个师的编制,可实际上仅有83师在刘戡手中,拨给刘戡的94师朱怀冰部远在豫北,刘戡根本无法指挥。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安排就很有道道了。

刘戡被提拔为93军军长是蒋氏下的命令,何应钦没有办法干预,可究竟要调哪几支部队给刘戡,何应钦的办法很多,他明知道朱怀冰是陈诚的人,而刘戡又和陈诚走得不近,把94师拨给刘戡,就是在给刘戡上眼药。

果然,两个月后,94师就自动脱离了93军的作战序列。

如此一来,93军偌大的一个番号竟然只有一个师的编制,确实不太好看。于是,独5旅被拨到了93军。可没过两个月,独5旅也被调走了,换来了第十师和新编第8师。

第十师倒是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部队,可还没等刘戡高兴,83师又被调走了。

83师可是刘戡的起家部队,在蒋系部队中,部队长手中如果没有一支得力的起家部队,对他在军界的发展将非常不利。

虽然在此之后,166师也调给了93军,把93军变成了一支拥有3个师的甲种军,但刘戡的权力却在无形中被削减了很多。

1940年初,93军调防阳城,主要任务是防范陕甘宁边区。

当时,93军的副军长兼参谋长魏巍是我党地下党员,他不断劝告刘戡与我军交好,在暗中保护地下党、进步青年和群众,并在暗地里不断接济八路军。可这一切都被军统侦知。

1940年6月,蒋氏和何应钦连连拍发电报催促刘戡,让魏巍到后方受训,其实就是以受训的名义把魏巍骗到重庆逮捕。

可刘戡拒不奉命。一来,刘戡良心和正义感未泯,知道如果魏巍到了重庆就是自投罗网;二来,也有爱惜魏巍才华之意。

因此,刘戡一面回复蒋氏和何应钦,说军务繁忙,魏巍走不开,希望免予抽调受训,一面暗中提供马匹送魏巍离开。

在分别之际,刘戡表示,在抗战时期,他一定不与八路军开战,哪怕到了抗战胜利后,也不与八路军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可魏巍走了,刘戡却遭到了蒋氏的严厉训斥,还被撤销了93军军长之职。

1944年4月,豫湘桂战役打响,毫无作战准备的蒋鼎文和汤恩伯连败两阵。日军乘胜追击,在占领洛阳后,兵锋直指潼关。

当时,川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将军战死疆场,部队群龙无首,陷入混乱。为了挽回败局,蒋氏命令刘戡重新披挂上阵,接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一职。

刘戡整顿部队后,率部与日军在豫西一带作战,战果颇丰。

可刘戡的战绩引起了胡宗南的猜忌。

胡宗南和刘戡虽然都毕业于黄埔1期,但自来关系平平,而刘戡第36集团军的防区恰好就在胡宗南的地盘内,他岂能任由一个不是自己派系的人在自己面前碍眼呢?

因此,在1944年秋,在胡宗南的暗中运作下,刘戡被调任重庆卫戍区副司令。

这次调动对于刘戡来说其实是好事,虽然没了兵权,但也意味着日后就不会在战场上与八路军兵戎相见了。

可在抗战胜利后,胡宗南又找到了刘戡,力邀刘戡出任第37集团军总司令。这是因为,蒋氏已经决定要对延安动手,而胡宗南手下多是无用之辈,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不多,因此,胡宗南就想到了刘戡。

可胡宗南也知道,之前把刘戡调到重庆当卫戍区副司令得罪过刘戡,如果自己去邀请,定会遭到拒绝。为此,胡宗南在未经刘戡同意的情况下,就单方面策动蒋氏签发了任命书。

所谓是军令不可违,刘戡虽然不太情愿在胡宗南手下任职,但也只能去当这个司令官了。

1946年秋,第37集团军整编为第29军,开赴洛川、泾阳、潼关、耀县、天水等地,作为进攻延安的一线部队。

众所周知的是,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之所以在抗战时期始终没有离开陕西赴战,其目的就在于要防范延安。在这种局势下,即使刘戡当年曾经发下在抗战胜利后也不与八路军作战的誓言,但在大势之下,他根本就无力反抗,只能被裹挟进了内战的漩涡。

1947年冬,西野二打榆林之后,主力集结在绥德、米脂、安塞地区休整。在这个期间内,彭总反复研究西野在1948年发起春季攻势的战役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可供西野出击的方向共有三个:

其一、再打榆林

西野当时的困难是缺粮,再加上气候严寒,对攻坚不利。而且,榆林守将邓宝珊已派代表和我党进行和谈,此时再攻榆林不是上选之策。

其二、西进陇东

可该地区同样缺粮,无法负担大军作战所需。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西野西进陇东与马步芳、马鸿逵集团作战,胡宗南很有可能会乘机集中主力东援中原。

当时,蒋军在中原的战局不利,但尚能维持,而胡宗南部主力之所以迟迟未能增援中原战场,关键在于西野的牵制。

如果西野向西作战,就失去了牵制胡宗南部的作用。如果胡宗南部主力突然加入中原战场,将对大局不利。

其三、南出关中

关中地区人力、物力丰富,如果西野南出关中作战,既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又可威胁西安,还可以调动已经东出潼关,准备增援中原战场的裴昌会部回援,从而达到策应中野、华野以及陈谢大军经略中原的目的。

当时,西野意欲南出关中作战,有延安、洛川、宜川这三颗钉子需要拔掉。

在战役突击方向的选择上,彭总认为:

先攻延安不可取。

当时延安守敌有2个旅的兵力,而且还有坚固的工事。我军要想打下延安,肯定是一次艰苦的攻坚战。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攻克,驻守在黄陵、洛川一带的敌军势必会来增援。如此一来,就将形成既攻坚未克,又不能集中主力打援,而且还在陕甘宁根据地的心腹之地作战,对我不利。因此不可取。

先打洛川同样不可取。

洛川守军共有4个主力旅,兵力在2万以上。而且,守军依托其坚固工事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逸待劳进行顽抗。因此,先打洛川,很有可能会打成一个相持不下的状态,也不可取。

只有先打宜川,才是上佳的选择。

理由有四个:

其一、宜川守敌仅有2个团3000多人马,兵力薄弱。

其二、我军背靠陕甘宁解放区,便于掩护我军行动和后方供应。

其三、2纵可以随时西渡黄河参加作战,并且还能获得晋南解放区的直接支援。

其四、我军攻击宜川,敌军必然要来救援。这就为我军“围点打援”创造了战机。

而且,此时正值冬春之交,土地还未解冻,敌援军遭到打击后,不容易在运动中构筑工事进行防御,利于我军在野外歼灭其有生力量。

对包围宜川后,胡宗南派来的援兵可能走的路线,彭总也有精到的分析。

当时,刘戡率29军四个主力旅正驻守在洛川一带,如果宜川被围,来救援的定是刘戡。

而从洛川到宜川共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

其一、走洛川经瓦子街到宜川

这条线路距离近,又有公路,可供重型装备通过,是援兵的上佳路线。

可不好之处在于,瓦子街以东地区道路狭窄,有利于打伏击战,刘戡定会严加小心。

其二、由洛川、黄陵经黄龙至宜川。

这条线路道路平坦,没有适合设置伏兵的区域。可是,走这条道路过于绕远,比从洛川经瓦子街到宜川的距离要远两倍。

所谓是救兵如救火,以驻守在宜川的24旅旅长张汉初的一贯风格来看,定会一天八遍求援。即使刘戡想走这条线路,胡宗南也未必会同意。

其三、由洛川、黄陵沿瓦子街以北的进士庙梁至宜川。

这条道路虽然比走黄陵经黄龙至宜川要近,但却没有公路,步兵行军没有问题,但却无法通过重型装备。

鉴于以上几条道路的利弊,彭总认为,胡宗南必定会命令刘戡走经瓦子街到宜川这条道路。

理由是,我军虽然旨在“围点打援”,但也不排除在有利情况下“拔点”。而胡宗南呢,在屡次丧师失地之余,希望的肯定是既要保住“点”,也要保证援兵不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两全其美的仅有走瓦子街这一条线路了。

在胡宗南看来,只要在通过瓦子街的时候多加小心,以29军全副美式装备的战斗力,定会平安通过瓦子街,以解宜川之围的。

《孙子》卷一《计篇》有云: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从宜川战役的结果来看,此战还未打响,彭总已经把胡宗南算的明明白白,胡宗南焉能不败?

果然,在宜川被围后,胡宗南果然派刘戡亲率4个旅的兵力去解宜川之围。

胡宗南 图片来自网络

可走到了半路,刘戡就发现自己的左右两翼都出现了西野的部队,再往前走,定会进入西野的伏击圈。因此,刘戡请示胡宗南,要先打退自己左右两翼包抄而来的西野部队,然后再继续前进。

可刘戡的请示却遭到了胡宗南的拒绝。胡宗南认为,包围宜川的必定是西野主力,而在刘戡两翼包抄的仅是小股部队,是无法吃掉29军主力的。因此,他命令刘戡,不必理会西野的部队,继续向宜川挺进。

但刘戡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对战场危险的敏锐度还是有的,他认为,如果按照胡宗南的命令执行,危险太大。

为了让自己的意见被胡宗南接受,刘戡就征求此次出战的主力,整编第90师师长严明的意见。

这位严明虽然毕业于黄埔4期,但却是胡宗南的嫡系,一向眼高过顶,平日里就不怎么把1期的刘戡放在眼里。见刘戡来征求他的意见,自然是要遵从胡宗南的命令了。

刘戡无奈只得服从。

可走到瓦子街的时候,西野主力呼啸而来。

如果刘戡此时尽全力撤兵,在西野主力还未完成对29军的合围之时,还是能够逃走的。

可此时天降大雪,刘戡认为,西野主力无法在雪中发起进攻,因此下令部队就地宿营。正是这道命令,把29军送上了绝路。

天明后,西野主力已经把刘戡部合围。

见自己被围,刘戡并未惊慌,他下令部队立即抢占瓦子街南面高地,为部队打开一条撤退的通道。这个命令在当时是非常正确的,可西野既然已经围住了刘戡,岂会让他再逃跑?

因此,围绕着这个高地,西野358旅和蒋军53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厮杀。战至3月1日,358旅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牢牢控制住了这个高地,封堵住了刘戡南逃的道路。

3月3日,见大势已去,刘戡意欲拔枪自尽,可却部下拦住。

可刘戡死志已萌,趁卫士们不注意,还是自尽而亡。

论起刘戡,比起那些地死心塌地为蒋氏卖命的蒋军将领们又有不同,他不仅在抗战中屡建功勋,又不惜以自己的前途为代价保护了我党地下党员魏巍(195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有功的。

可在内战爆发之时,身在军界的刘戡也只能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了内战的漩涡,以至于成为了蒋氏的牺牲品,诚为可叹!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68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