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 图片来自网络
“徐州乃南京的北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
这是蒋军的作战厅长,我党红色间谍郭汝瑰在1948年11月刘峙就任徐州“剿总”总司令时候的一番评价。
这番评价用词刻薄,可算是把刘峙给损到家了。
虽然这番话是郭汝瑰在私下里说的,可却不胫而走,刘峙“猪将军”的“美名”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军政各界。
很多人认为,郭汝瑰的这番评价不客观,是对时局不满者找的一个发泄怨气的出口。
对蒋氏,大家不敢说,只能把矛头对准了刘峙,因为刘峙自来忠厚,说了也就说了。
要是换了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打击定会接踵而来。
而且,刘峙自从追随蒋氏以来,也是南征北战,屡建功劳。在中原大战期间,甚至还有“常胜将军”之称。虽然在抗战中屡屡失利,但在当时,能够在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又有几人呢?
因此,这批人认为郭汝瑰对刘峙的评价过于苛责了,是在欺负老实人。
还有另外一批人认为,郭汝瑰之所以这样评价刘峙,是想在蒋军徐州“剿总”内部造成一种刘峙不堪大用的氛围,让徐州“剿总”诸将对刘峙产生一种不信任。
在大战期间,如果一线将领对统帅持怀疑、看不起的态度,那统帅自然无法如指臂使的指挥前线将领作战。
因此,郭汝瑰说这番话就是在使用心理战,目的在于造成蒋军徐州“剿总”将帅不和。
那么,刘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否如郭汝瑰所言是个“猪将军”呢?
要论出身,刘峙的起点很高。自1907年进入陆军小学开始到1913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止,刘峙的少年和青年时期都在军旅,可谓是科班出身,军事素质很高。
1915年,刘峙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
此时,正值护国运动兴起,刘峙南下加入粤军,虽然屡立战功,但由于受到粤军的排挤,始终不能大显身手。
1924年夏,刘峙运气来了,他在何应钦的推荐下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战术教官。1924年底,由黄埔1期生为班底组建了两个团的黄埔学生军,刘峙在何应钦担任团长的1团担任2营长。
1925年2月,黄埔学生军参加了1次东征陈炯明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刘峙大放异彩。
东征陈炯明的棉湖战役,既是决定蒋系势力生死存亡的一次战役,也是决定黄埔学生军生死存亡的一次战役,同时,也是蒋系势力奠定其军事班底的一次战役。
连蒋氏在战时都说,如果这次打败了,他们就一切都完了,再无希望返回广州了。
此役,蒋系势力日后的三员大将何应钦、刘峙、陈诚都有上佳表现。
战斗紧要关头,面对着陈炯明部下勇将林虎的“三冲”战术,黄埔学生军的防线岌岌可危,从来不对何应钦恶语相加的蒋氏急了眼,对何应钦连声大骂。
据参加过此役的老人回忆,一向温文尔雅的何应钦在遭到蒋氏辱骂后也热血上头,良好的军事素质得以发挥,只见他两腿一弹就上了战壕,拔枪就冲了出去。
见团长身先士卒地冲了出去,二营营长刘峙也赤膊上阵,挥着大刀紧随其后,黄埔学生们见自己的老师都带队冲锋,也蜂拥而上。
见何应钦和刘峙上阵了,蒋氏又来到炮兵阵地,见炮兵都站在那里不动,就命令炮兵连长陈诚立即开炮。
当时,由于炮兵营射击过多,火炮的撞针已经发热变软,无法击发,只能暂时停下来等待撞针变凉。
也是陈诚有运气,当蒋氏亲赴炮兵阵地命令陈诚开炮的时候,撞针已经变凉了,因此,陈诚亲手操炮,多发炮弹命中敌军阵地,蒋氏见后连连叫好,当即提拔陈诚为炮兵营长。
此役过后,“陈大炮”、“刘大刀”的名声开始在黄埔打响,何应钦、刘峙和陈诚都获蒋氏重用。
图片来自网络
从此之后,刘峙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短短几年内就被提升为2师师长。到了中原大战之时,刘峙已经担任第2军团总指挥,下辖7个纵队,在职位上已经高于顾祝同、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人,成为蒋系部队中地位仅次于蒋氏、何应钦的人。
1932年6月,在蒋氏发动对鄂豫皖的第四次“围剿”中,刘峙指挥中路军7个纵队攻占了大别山根据地新集、金家寨,迫使红四方面军离开根据地,受到蒋氏的嘉奖,并将河南新集(今新县)命名为经扶(刘峙字经扶)县以示表彰。
在这个时期,是刘峙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不仅地位直线上升,像“福将”、“常胜将军”等称号也纷至沓来,不断戴在刘峙头上。
严格来说,刘峙的军事能力还是有的,他能指挥7个纵队(7个军)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如果单纯的把他取得的“战功”归结为福气(运气),说服力不强。再说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不是?
可正值刘峙春风得意的时候,“西安事变”爆发了。
这一次,“福气”似乎没有关照刘峙,他在是否攻打西安的这个问题上坚定的站在了何应钦一边,引起了蒋氏的猜忌。
很多人都会在想,蒋氏对刘峙有提拔之恩,他为何要在蒋氏深陷危局之时贸然派兵进攻西安呢?
其实,如果认真看一下刘峙的简历就会发现,与其说刘峙是由蒋氏一手提拔起来的,还不如说是由何应钦一手提拔起来的更加准确。
自1924年进入黄埔起,刘峙就是由何应钦招募的。自担任黄埔教导团营长之时,就是何应钦的部下。每逢何应钦提拔,遗缺总是由刘峙接任,他就像何应钦的影子一般,亦步亦趋。这种情况些类似于陈诚和罗卓英。
因此,在何应钦决定进攻西安的时候,刘峙能不卖力吗?
可何应钦判断失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何应钦和刘峙失算了。从此之后,二人在蒋氏面前失宠了。原本职务在刘峙之下的顾祝同和陈诚开始冒头了。
何应钦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爆发后,刘峙任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2集团军总司令。
在1937年9月的保定会战中,刘峙所部虽奋勇抵抗,但保定、涿州是平原地带,几乎无险可守,以劣势装备与机械化装备的日军打阵地战是个不明智的选择。因此,虽然此战的主力关麟征第52军伤亡惨重,但仍然没有抵御住日军的攻势,会战以失利而告终。
由于此战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又伤亡巨大,以至于蒋系部队都羞于提起,刘峙也因此役的战败又得了一个“长腿将军”的“美名”。
之后,刘峙被调离一线部队来到重庆就任卫戍总司令。
这个任命其实就是剥夺了刘峙的兵权。
一直到了1945年2月,刘峙才得以再次出山,接替李宗仁出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
1946年元旦,刘峙就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统率1、5两个战区的部队。
1946年6月18日,蒋氏电令刘峙围歼我军中原所部。
可刘峙调动的30余万大军虽然把中原解放区包围起来,但仍让我军6万中原部队突出重围。紧接着,赵锡田的整编第3师又被刘邓大军包围,全军覆没。
得知败讯的蒋氏大怒,剥夺了刘峙的军职,调回南京,担任了一个有名无实的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委员。
1948年11月6日,蒋氏重新起用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
刘峙当即表示:“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
其实,在刘峙的这番表态后面还应该再加上一句,“要我赚钱,义无反顾!”
而蒋军中的有识之士知道,刘峙此去,必败无疑,这才有了郭汝瑰的那番评价。
在这个时期,无论是蒋氏也好,还是刘峙也罢,都知道这个任命是在实在无人可用之下的“临急抱佛脚”罢了。
从蒋氏的角度来看,自抗战爆发以来,就已经证明刘峙的军事能力根本不足以指挥现代化战争。
在东征、北伐乃至于中原大战期间,刘峙之所以能够表现上佳,是因为当时的战争形式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与热装备时代的过渡期,以刘峙在保定军校所学和以黄埔生为班底的部队来对付那些根本没有见识过现代化战争的军阀部队,胜算还是很大的。
而抗战是个分水岭,其作战方式已经脱离了冷兵器时代的特征,在战略、战术乃至于兵器的运用上都已经跨越了一个时代。
可蒋氏又不能不用刘峙。这是因为当时的各个战略区的长官都是资历深厚的将领。
像东北的卫立煌、华北的傅宜生、山西的阎锡山、华中的白崇禧、广东的张发奎与与余汉谋等都是上将级别的将领。如果把像杜聿明、宋希濂等毕业于黄埔1期的将领派过去担任“剿总”的总司令,未必能够服众。
如果不能服众,就会引起将帅不和,将帅不和,这个仗还怎么打?
因此,蒋氏明知道刘峙不能胜任,也只能硬着头皮把刘峙派到了徐州。
从刘峙的角度来看,他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他知道,他根本不能胜任这个岗位,因此,在接受任命后,就要求蒋氏给他派一个副手来。
见刘峙有这个要求,蒋氏也就也就顺水推舟,先安排了宋希濂,后派杜聿明去协助刘峙指挥。
而且,让蒋氏放心把刘峙派到徐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峙听话。
蒋氏曾经说过:“刘峙指挥作战是不行的,但是哪个人有刘峙那样服从呢!”
就是出于资历和服从这两个原因,刘峙被蒋氏派到了徐州战场,因此,淮海战役蒋军的失败是早就注定的。
图片来自网络
从我军的角度来说,刘峙到徐州是有利的,如果换了白崇禧,要打赢淮海战役,恐怕还要多费一番手脚。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郭汝瑰的这番话是不可能有心理战的因素在内的,如果被蒋氏提早发现了徐州“剿总”存在将帅不和的隐患,把刘峙替换了,换上一个有能力的将领,那将对我军非常不利。
至于是否是郭汝瑰在宣泄一种不满?这也不可能。郭汝瑰是红色间谍,他岂会为蒋军将领们打开一道宣泄怨气的口子?
因此,郭汝瑰对刘峙“猪将军”的评价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浓浓的鄙视和嘲笑,不应该有其他意思。
至于刘峙,则成为了蒋军在淮海战役失败的“替罪羊”之一,另一只“替罪羊”是杜聿明。
其实,要说蒋军在淮海战役的失败,刘峙虽然没有担负指挥之责,但在暗地里给杜聿明添的乱子也不少,黄百韬部的覆灭跟他有直接关系。
本来,黄百韬已经接到撤退命令,可在撤退之前又接到了刘峙原地不动,等待接应驻扎在海州(今连云港)的第44军的命令。
可这一等,就等了两天时间。正是耽误了的这两天时间,使得黄百韬部近10万人马被华野包围在了碾庄,全军覆没。
第44军本来接到的命令是沿海路撤退,也是临时接到刘峙走陆路与黄百韬汇合的命令。
这其中的原因是,刘峙在海州有着庞大的盐业生意,为了把这笔庞大的资产运走,他这才临时更改了命令,其目的在于让第44军为他这笔财产保驾护航。
淮海战役结束后,刘峙虽然逃脱了性命,却被蒋氏一撸到底。在港逃难期间,所携带的大笔财产又连续两次遭到部下洗劫,被掳掠一空,只能凄惶的跑到印尼当华文代课老师艰难度日。
令人奇怪的是,别看刘峙指挥打仗不行,可当起老师来却得心应手,时间不长就出了名,还上了报纸。
后来,蒋氏通过报纸得知了刘峙的消息,认为一名上将在异国他乡当一个华文代课老师很丢自己的人,这才命人把刘峙召到身边,给了一个战略顾问委员的闲职,领一份俸禄,让他得以善终。
刘峙 图片来自网络
金哥踢马
江湖跑老了,胆子跑小了!刘峙并非无能,只是不敢涉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