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啊,在一首诗词的创作过程中,再牛的诗人,也不可能做到每次都张口就来,再差的诗人,也可能偶然吟得一两句好诗,就跟你写作文似的,灵感来了谁也挡不住,灵感不来只能抓耳挠腮,结果孰好孰坏只能等判卷结果,老师可不会因为你一气呵成或者反复斟酌就改编评分结果,所以评论一首诗的好坏,不能因其创作过程来判定。
一气呵成型对于一流诗人来说,脱口就蹦出几句诗,简直不要太简单。宋朝大诗人陆游就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见对一流诗人来说,佳句都是灵感所致,一下就蹦出来了。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这就是酒桌上的劝酒词罢,李大仙喝得兴起,看到旁边的岑夫子和丹丘生要耍赖,他随口就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换成我们现在就是你给老子喝,一直喝,喝死当睡着。
当然,李白这种封神级别的,不需要被灵感束缚,只要绣口一吐,就行了。
再比如东坡那句“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其实就是一群文人骚客喝花酒,这时候一个叫李琪的歌妓出来撒娇,说坡仙啊坡仙,您能不能送给小女子一句诗呀?东坡二晕二晕的,看着面前娇滴滴的美人儿,哪舍得拒绝,于是章口就来。要说这李琪也真是命好,本来只是个歌妓,因为东坡一句诗,千古留名了。
对此刻的东坡来说,眼前的可人儿就是灵感,李琪姑娘要是凤姐型的,东坡只能:呵呵!
大家最熟悉的当然要数曹植的《七步诗》,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哥哥要杀弟弟,弟弟求饶,哥哥说你不是有才嘛,来来来,七步之内作一首诗,我就饶了你。
曹植一脸悲痛,假装走了七步,然后吟了一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波稳了!
当曹丕话音一落,曹植的诗就出来了,心里开始笑嘻嘻,脸上的悲痛那是因为要假装走七步,其实他一步都不用走。(大误)
还有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必须是脱口而来的,哪有时间让你去斟酌啊。
反复斟酌型一般来说,佳句偶得,但是句中用词有时候需要琢磨,不改其意,通过对某一字一词的修改,使句子变得更有意境。最有名的典故就是“推敲”,主人公是韩愈和贾岛。
说这贾岛同学第一次进京赶考,骑在驴上就即兴作了一首诗,有句“鸟宿池边了,僧敲月下门”,你看,到这里都是一气呵成的。
但随后他就想啊,这里用“敲”字好呢,还是用“推”字更好,骑在驴上,一边想还一边用手做推、敲的动作,入迷了,一不小心撞到了韩愈。韩老大说你干嘛呢,贾岛如实告诉了韩愈。
韩愈思考了一会儿,说还是用“敲”比较好吧。就这样,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贾岛也因此跟韩老大成了好朋友。
还是贾岛的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年才写了二句,跟白云大妈七天憋出六个字有一拼。这也说明贾岛作诗的时候真的会反复推敲,每一字都要仔细斟酌,贾岛被称为“诗奴”,不是没有原因的。
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也是张口就来,但诗中的“绿”字,王安石就很费了一番苦心,他用了“到”、“过”、“去”等等很多字,都觉得不好。后来灵感一闪,用了“绿”字,整句诗就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