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天下形势,皆分分合合交替不断,秦末暴政之下,这个仅保持了十余年统一形态的政权引得天下多股势力群起反之。
而在这些反秦势力当中,有以陈胜、吴广等为领袖代表的农民起义军,更有旧贵族之后西楚霸王项羽,以及后来的天下之主刘邦。
各方势力的角逐中产生的典故颇多,如家喻户晓的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
回首往昔,项羽在垓下之战矢尽兵穷,在即将全军覆没之际,难道神武非凡的楚霸王愚蠢到宁愿自刎也不肯过乌江吗?
求生的欲望是人之本能,更何况一军统帅怎会是蠢钝之辈,项羽放弃过江一线生机,既是其性格使然,也因发现一天大秘密……
英勇有余而智谋不足,性情使然
纵观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他虽在战场上骁勇非凡,但从小到大性格是既狂妄又自负,自觉天下无敌,实则有勇无谋,最终一手好牌浪费,落得惨烈结局。
幼时的项羽跟着叔父项梁读书、学剑、学兵法,但都是三分钟热度,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可见其性格浮躁无耐性,更缺乏知识储备。
战争从来不是一味地用武,而是充满智慧与学问,这也为其最终战败埋下伏笔。
少年时,项羽驾船渡江游玩之时见秦始皇却已有取代之心,在其叔父项梁看来这虽是引发僭越灭族之罪,但年少轻狂却也是一种难得的勇气。
再加上项羽虽不爱学习,但天资颇丰,身高力强的他从小便在一种吴中子弟中声名远扬。
成年后,项羽渐渐开始独当一面,此时他狂妄自大的性格已然定形,认为自己是无人可比的霸王。
这也是后来造成鸿门宴之上不听谋士范增杀死刘邦永绝后患之谏的根本原因,最终导致放虎归山,一子落错满盘皆输,身家性命、荣耀声名全无,成千古恨。
同时项羽这般性格也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这也注定了他后来情愿自刎也不会选择过江逃撤家乡。
次次信天命,思想观念
性格之外,从思想价值观方面来看,项羽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极信天命之说的人。
在早期反秦起事中,项羽就曾于农民起义军陈胜、吴广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时认为是天要亡秦,而轻视了秦二世暴政下由百姓疾苦衍生的铮铮反秦铁骨。
从项羽“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的军事观点当中也可以看到,他对待事物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在项羽的内心深处,人为努力一定是排在天命注定之后的。
这是基于古代封建社会欠发达的科技水平、生产力及时代背景基础上的思想观念,当时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普遍将俗世愿念寄托于虚幻鬼神,这样的思想也在垓下之战及乌江自刎等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彭城激战后,项羽与刘邦两方签约议和,双方互相约定以鸿沟为界二分天下,但就在项羽引兵东归之际,刘邦言而无信毁约追击,企图将项羽斩草除根,这便有了大名鼎鼎的垓下之战。
战初,与刘邦约定一起出兵的盟友未至,汉军反被项羽引兵反击,汉军大败后刘邦处于被动不利局势。
但随后在刘邦加封土地等优厚条件的巧妙谋划下,汉军联合各部势力四面合围共歼项羽军队,楚军腹背受敌连连后撤。
与此同时,刘邦还授意四面包围楚军的各部,在寂寥的夜晚唱起楚歌,本就处于不利战势的楚军,在这悲伤幽婉的乡音小调中,更是思绪万千,不仅思念故土亲人,也怀疑家乡楚地是否已被敌军占领。
这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是条兵不见刃的攻心计策,目的是动摇楚军军心,使之处于不战而败之境地。
战至最后,项羽身边仅剩28将,对面咄咄相逼的汉军人数则有千余,无论如何神勇,在这样悬殊巨大的军队阵容面前,显然硬碰硬绝无益处。
但项羽却并未置身实际战情具体分析对策,而是认为自己从起兵至今历时八年的七十余战中皆势无可挡,是不可言败的神勇霸主,由此可见眼下的困囿一时并非是自己不善打仗,而是天意。
项羽昭告余部,既然天要亡我,败逃已无意义,不如痛快决战得胜三回,为诸将杀出一条血路,再次证明“天要亡我,而非我不会打仗”。
突击过程中,项羽虽连斩数将、杀百兵,再度向余下部将们展示了一番神勇英姿,但在敌我实力差距极大的形势前,这却相当于杯水车薪。
当时项羽其实是有很大的生还可能性的,行至乌江时,乌江亭长也劝说项羽先行渡河撤回江东,保全自身来日还可东山再起。
但此时的项羽又一次认命,他认定自己亡败是天命所归,不仅以败逃归去无言面见江东父老为由拒过乌江,而且仍以一己之力负隅顽抗。
项羽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有过多方考量,究其原因,除了其自负且认命的性格所致之外,也因为其发现天道之下的战事秘密。
项羽考虑到如此情形下楚军必败的结局,若自己真的逃回江东,不仅毁了一世英名,还可能祸引乡土。
他不愿做窝囊逃兵,也不忍连累家乡百姓受战火波及,再加上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崇尚的英雄主义思想,也不容其产生退缩的想法。
同项羽所预料的那般无二,从放弃渡江撤回江东而选择决一死战的那一刻起,他最终势必消亡的结局已定,誓死抵抗与放弃抵抗不过是亡败进度快慢的问题。
尽管西楚霸王确实神勇,战至精疲力竭仍能下马作步战,斩杀几百汉兵不在话下,但毕竟一人难敌数拳,项羽在汉军紧密的围攻之下受伤惨重。
此时的项羽身边部将死伤殆尽,常伴左右的美人虞姬在国家大义面前也决绝自刎而亡,楚霸王彻底孑然一身,这也加深了其生无可恋的悲壮之感。
无力再战之际,项羽瞥见追来的敌军之中有熟悉的故人,于是便豁达直言要将自己被悬赏千金、食邑万户的头颅送作恩惠,紧接着仰天长啸后挥刀自刎,一代英豪轰轰烈烈的战斗生涯就此落幕。
回首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战绩,虽勇武大于智谋,但胜绩满满的战将绝非愚蠢之人,战至最后兵少粮缺,四面楚歌之时军心已乱,更信天命的项羽看透败局已无力回天的事实。
再加上西楚霸王作为贵族有着与生俱来的尊贵体面追求,他不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更不愿战火蔓延故土,所以终以自刎来结束一切纷乱,身后名一如其生平那般气壮山河。
来源:中国知网《项羽为何宁死不肯过江东》柳振华
微妙玄通
我还以为发现刘邦是他多年前的私生子这个天大秘密了呢[得瑟]
ぃ流星雨づ
那么为什么项羽明明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楚王朝,分封了诸侯,只因时间短暂只有五年,也没有称帝史家就是不承认他建立的王朝呢,要知道王莽篡逆之辈也只有一代还被承认了呢,周武王不愿意称王,而且也是大封诸侯只是时间上与项羽长短不齐,也被认为是华夏正统无疑,哀哉
开心就好
项羽这么多年,受到“霸王”这个美誉,更多的是他的能力和格局。自杀更多体现的是他的“大度”,他为天下顾虑的太多,说句通俗的话,就是开明,是个君子,相比于小人,他不屑!可悲、很可敬!
用户13xxx81
即使项羽过了江东企图东山再起,最后也注定失败,刘邦肯定放不过他。项羽骄傲放纵、信天命的性格决定了他难成大事的命数。
风吹一生
君子永远敌不过小人。所以刘邦赢了,霸王输了。
Queen
历史宿命,君子斗不过小人。
游戏人生
他看不到希望
浪子
太年轻玩不过现代假滑般的老狐狸[得瑟]
Henry
脸皮不够用,心不够黑,难成大事
过去伤心
过了乌江不为楚。不要理你们现在的,观点去批判先烈的作为。
旧梦失常
我最讨厌这种历史观,因为历史观永远是一种主观,而且是胜者才有资格定义历史!即便是记载!历史究竟是怎样?后人不需要去评价!
用户10xxx15
编者为呆,项羽为蠢,项不蠢就没有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