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展翅高飞。”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孩子的平庸。”
——分享给所有的父母
有一个叫甜心的小女孩,周一到周日,她要上10个兴趣班,兴趣班之余还要接受父母的各种训练。面对这样高强度的学习、训练,父母似乎并不满足,当甜心遇到不会的题,父母先是一顿打击,再帮助解答。
当被问及:喜欢妈妈在家吗?小甜心苦着脸忧郁的说“不喜欢”,并讲述了背后的原因:“唱歌、跳舞、小主持、模特,这些我都不喜欢,我喜欢画画,妈妈觉得我画得不好,爸爸也有时候会打我。因为我有一次拼乐高,爸爸训了我。”
“那你觉得爸爸妈妈是怎样的人呢”?
“不好的人”。
从孩子这段话可以得到3个信息:第一个,父母对甜心的期望很高,所以花费很多的精力去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
第二个,父母从自身需求出发,并没有真正了解过孩子喜欢什么;
第三个,父母不接受孩子“做不好”,换言之就是不接受孩子的“平庸”。
这3点信息主体都是父母,看起来他们是在培养孩子,实际上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
被强迫优秀的孩子网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
有一条回答说:“因为兴趣班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孩子还小,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兴趣班能帮助孩子尽早发掘自己的潜力,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乍一听,这话没毛病,让孩子接触的多一点,找出适合他们的兴趣,再进行培养。然而这些父母中,很多都如同小甜心的父母一样,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单单忽略了孩子感兴趣的。
“我喜欢画画,妈妈觉得我画的不好”。小甜心落寞的话,将父母的心思暴露出来。他们给甜心报了10个兴趣班,没有一个是甜心喜欢的。她真正喜欢的,却因画的不好而被排除在外。小甜心就这样,在父母安排中被迫变得优秀。
网上流传一句话:优秀的孩子都是被逼出来的,父母要懂得狠心。很多家长对这句话表示认同,因为父母们作为过来人,知道当今社会竞争多么激烈。所以在育儿上,觉得只有倾尽全力,大力投入,才能在未来站得稳脚跟,才能生活得更好。
于是那些被迫优秀的孩子,只能牺牲自己童年的快乐,努力成长为爸爸妈妈期望的人。
不被接受的“平庸”父母觉得自己这样做没问题,一切为了孩子,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然而倾尽全力让孩子变得优秀的父母,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庸的真正原因是:不接纳自己。
江苏一位博士“虎爸”毛先生,身为高知人才,他竟然逼着7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学中学、大学的内容,一旦孩子学不会就会招来谩骂与殴打。
这位有着高学历的父亲,为什么做出如此离谱的事情?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是高学历,养育出的孩子自然也应该是优秀的!
不止毛先生,很多高学历的父母皆是如此。一位大学博导说:虽然指导过70多名研究生,但对于初中的女儿束手无策;一位北大教授吐槽自己的女儿是“学渣”;一位211毕业的公司高管,团队管理的井井有条,但辅导小学儿子写作业却是鸡飞狗跳……
在这些高知父母看来,只要自己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他们就可以避开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成为更优秀,更出色的人。所以当发现自己孩子平庸的时候,感觉到不甘心,无法接受。
其实,他们不接受孩子的平庸,本质上是不接受自己,害怕孩子的平庸影响到他们的面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成功和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成就和地位。作为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平庸,并不意味着放弃孩子,而是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小故事,有一次记者在采访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母亲时问道:您是否为自己有一个当首相的儿子感到骄傲?丘吉尔的母亲说道:“那是当然。我还有一个儿子,也让我感到非常骄傲。”
“您的那个儿子是干什么的?”
这位母亲微微一笑,用手一指道:“瞧,他正在田里挖土豆呢!”
作为一个母亲,她并没有因为丘吉尔是英国首相,就要求另一个儿子也要变的如此优秀,而是尊重他的选择,并且给予肯定与支持。有句话说的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热爱生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并不断努力向前。”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因为我们是父母,就要求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那种人。
父母真正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养环境。
毕竟,只有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更加自信、乐观,也才能展现出属于自己的价值,积极向上的过好自己的人生。
凌晨妈妈来叨叨:
网上看到一句话:“刻意的优秀,是给别人的注脚,孩子的内在快乐,才是金不换的踏实!”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够接受孩子的平庸,以开放的心态和爱的眼光看待孩子。别成为孩子口中“不好的人”,而是成为他们口中温暖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