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想建立清朝皇帝宗庙迁祧制度怎么就这么难?

天使历史 2025-01-17 19:23:47

嘉庆皇帝逝世后,道光成为了新皇帝。道光给嘉庆上庙号为仁宗,并将其升祔太庙,使其百世不迁、万世不祧。并且,在诏书里,道光把乾隆给予雍正百世不祧待遇的那些说法拿来,略微改动后就使用了。

这是天下千秋万代的公正论断,并非朕一个人的悲痛追思、显扬先人的个人愿望,也不是臣子们尊崇亲人、赞颂美好的私人情感。依据所奏内容,恭敬地奉上尊谥和庙号。——《清宣宗实录》

实际上,从道光后续的各类表现来分析,他内心并不愿给予嘉庆万世不祧的这种待遇。他觉得清朝应该依据传统的礼法,跟此前的各个朝代一样,构建起皇帝宗庙的迁祧制度。然而,自雍正时期起,新皇帝给上一代皇帝宗庙万世不祧的待遇就已然变成了一种惯例。

这一惯例历经长久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历史惯性,差不多就跟祖宗家法一个样。道光不敢随便打破这个惯例,要是打破了,就等于是把嘉庆的功绩给否定了,那他肯定得背上不孝的罪名。处在这样左右为难的情况中,他只能够从自己这儿想办法试着去改变现状。

道光三十年(1850 年)年初,病入膏肓的道光帝临终之际,首次明确提及清代皇帝宗庙迁祧之事。道光对清朝始终未确立天子宗庙迁祧制度深感忧心。他认为,皇帝宗庙理应设有迁祧制度。要是大清皇帝个个都万世不祧,那肯定会遭后人耻笑。然而,这样的制度大臣们没胆提议,那就只能由道光皇帝自己来提了。

太庙的寝殿虽说有九个房间,可用来供奉九代皇帝。然而要是按照天子七庙的制度,从太祖至仁宗已然达到七庙了,这会儿正好是能做相应调整的时机。在太庙中受供奉的这七代皇帝,不少都有明确规定永远不迁庙,这事儿咋整呢?所以道光提出,自己去世后,他的神主不要升入太庙配享祭祀。至于自己该咋被祭祀,那就让新皇帝和大臣们去定夺。

不过呢,奉先殿、寿皇殿、安佑宫这类仿照古时原庙制度的宗庙,还是能够依照原来的制度来举行祭祀活动的。就说景山的寿皇殿、圆明园的安佑宫吧,在乾隆年间就设立了迁祧制度,里边供奉的神主神像有规定,乾隆以及他之前的皇帝不用迁祧,而后世的皇帝得按照迁祧的顺序来安排。

没过多久,道光去世,咸丰登基。咸丰把道光的这份朱谕拿给朝臣们讨论。在此期间,礼部侍郎曾国藩呈上奏章,坚决抵制道光的此种举措。

他提出了三个理由:第一,咸丰是道光的儿子,他们的血缘关系特别近,根本没到古人讲的那种由于后代血缘变疏远从而亲尽庙毁的程度。这确实是实际情况,通常太庙满了后,迁祧都是从跟自己血缘最远的先祖开始的。第二,曾国藩说道光功劳大、品德好,和列祖列宗一样,应当永远不迁祧。但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合理。第三,比天子地位低的诸侯大夫都能有庙祭祀,而道光身为天子,要是不能祔庙,不管是从情还是从理上都说不通。

咸丰采纳了曾国藩的意见。咸丰搬出朱熹对于天子七庙的阐释,指出有功德且世世代代不迁祧的宗庙,并不在天子七庙的数目之内。此前清朝皇帝的宗庙虽说已经达到了七庙之数,然而这些都是不祧之庙,因而都不被算在七庙当中。

所以,就算道光入宗庙后,宗庙数量变为 8 个,可这也并未超出天子七庙的规制,故而依旧符合礼法。就这样,咸丰给道光定庙号为宣宗,还把他的神主牌位升入太庙,定下永远不迁的规矩。不难想象,要是道光在地下能知晓这事,怕是得狠狠揍咸丰一顿,自己用心良苦,身体力行,搞了个不错的开头,却被儿子这么轻易地给弄砸了。

道光在生前将阿桂增添为配享太庙的功臣。阿桂是乾隆朝的著名将领和重要大臣,很受乾隆的器重。道光又指示依据当官的先后次序,对配享功臣的位次予以重新调整。乾隆朝的四位主要配享功臣的位次变更为了兆惠、傅恒、阿桂、福康安。

咸丰去世后,同治登基,给咸丰定庙号为文宗。咸丰的神主牌位升入太庙,也是永远不会迁移和替换的。这其中的缘由,跟道光给嘉庆百世不祧待遇时讲的完全相同,丝毫未改。同治时期,又有一位功臣僧格林沁得以配享太庙,他是清朝最后一个获此殊荣的功臣。这样一来,清朝配享太庙的功臣人数达到了 13 人,直到清朝覆灭,这个数字都没有再改变。

这儿得多讲几句,就是僧格林沁到底是以功王的身份得以配享,还是以功臣的身份配享,这事儿不同的资料说法不一样。《清史稿》里讲他的牌位放在太庙享殿东配殿供奉,照这么说那就是以功王身份配享的。可《清实录》就只说配享太庙,没提牌位搁哪儿了。有人觉得其实是在西配殿,要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以功臣身份配享了。因为按老规矩,只有清朝皇族成员才能在东配殿供奉牌位。

比如说超勇亲王策凌,起初他在西配殿作为功臣得以配享,后来由于乾隆格外开恩,将他挪到了东配殿,这算是个特殊情况。僧格林沁并非皇室之人,依常规是该在西配殿的。不晓得《清史稿》是依据啥材料讲他在东配殿的。虽说《清史稿》中有不少史实存在差错,可在没有更为确切的证据时,也不能随便就认定它这儿的记录是错的,还是得往后找找其他资料来加以考证。

0 阅读:15
天使历史

天使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