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黔北、川西,毛主席为何最终选择陕北作为革命大本营?

阆苑历史 2024-11-10 21:24:32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2万5千里,成就了中国革命史诗级的伟大壮举——长征!

一,被迫转移,目标湘西

其实一开始,战略转移并没有明确的终极目标。博古、李德等人看到贺龙、任弼时在湘西发展得好,便计划率部前往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要么在湘西扩大根据地;要么兜兜转转再打回瑞金。

红军血战湘江

但局势并没有朝着众人的理想方向而发展。蒋介石通过情报准确判断出了红军的战略目的地,在红军前进的方向布下一道又一道的封锁线,守株待兔等着红军自投罗网。

湘江战役8万红军浴血奋战,但一来因为敌人势大;二来因为红军搬家似的行军导致行动缓慢、错失最佳渡江时间,最终伤亡惨重,革命星火面临熄灭的危险。

经过湘江战役,博古、李德指挥的正确性已经开始遭到广泛质疑。但两人并未因此改变策略,仍然一意孤行,打算继续向湘西靠拢,同二、六军团会师。红军当时士气低落,而且已经知道几十万敌军在前方布下天罗地网,如果按照原计划继续前往,后果不堪设想。

二,力挽狂澜,转兵黔北

毛泽东主席当时只是挂着一个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空衔随军转移,没有任何实权。但他始终把探索党和红军的前途当作己任,在转移途中一直在思索红军到底该前往何方。

1934年12月底,中央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后在此休整。在张闻天、王稼祥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在通道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商讨红军下一步的行军方向。

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极力主张红军放弃前往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转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毛泽东主席的建议得到与会大多数人员的赞同,通道转兵计划成功。

遵义会议

通道转兵虽然成功,但争议仍没停止,以博古、李德为首的部分人仍然认为红军应该前往湘西。为了统一思想,中共中央决定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继续讨论。

在《黎平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摆事实讲道理,有力地驳斥了博古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红军向黔北发展,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红军有目的地向遵义挺进!

同时会议还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毛泽东主席认为,黔北地区山高林密,黔军势弱,有利于红军发展,还能与湘西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建立联系,最后扩大成川湘黔革命根据地。所以这一时期,毛泽东主席认为黔北可以作为革命的大本营而进行经营。

但形势的发展很快使毛泽东主席放弃了这一目标。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迅速调集四十万大军对红军围追堵截。而经过实地战斗,毛泽东主席发现黔北地区人烟稀少,民贫地瘠,并不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

红军到底该到哪里去?革命的大本营到底该落地何方?毛泽东主席苦苦思索。最紧要的问题还在当前:如何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带到安全的地方?

1935年1月,在改变党和红军前途与命运的《遵义会议》上,成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毛泽东主席,主动否定了自己制定的在黔北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计划。在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下,确定了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创建川西革命根据地的新目标。

中央红军经过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等一系列史诗级的伟大胜利,最终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堵。成功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

三,草地分兵,挥师北上

懋功属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北部。四川西北比黔北更加荒凉,而且居民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毛泽东主席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更加不现实。自己必须认真分析思索,找到红军的最佳出路。

他深知三大主力红军目前已基本丧失根据地,都处于异常危险的境地,战略与生活物资均极度匮乏。

恰在此时,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让毛泽东主席看到了方向。原来就在5月份,日本调集了大量日军进入了山海关,直接威胁华北、平津等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毛泽东主席得知消息后,认为红军必须继续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帜,北上新、甘、宁、陕地区,与苏联取得联系,打通与苏联的通道,争取获得苏联的援助,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壮大红军队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掀起全国各民族各党派的抗日高潮,这才是党和红军的唯一出路。

所以在1936年6月26日举行的两河口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拋出了两军共同北上的新的战略方针。经过政治局成员集体讨论通过后,28日政治局作出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

但西北四省那么大,红军北上的具体位置该是哪里?说实话,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当时也确定不了。但毛泽东主席坚决反对张国焘南下川康的主张,因为川康地区属于偏僻之地,更无可能获得援助,红军会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如今之际,唯有北上,才有一线生机。

草地分兵后,中央红军8千余人单独北上,攻下天险腊子口,打通进入陕甘的通道,随后进入哈达铺镇休整。

四,深思熟虑,确定陕北

进入哈达铺,红军面临去向的最终选择。茫茫大西北,8千人该扎根何处?毛泽东主席忧心忡忡。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哈达铺,毛泽东主席在镇上邮局搜集的旧报纸上,看到了陕北红军的消息。遂决定派出人员联系,确定红军向陕北发展的目标。

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经过重重磨难,终于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毛泽东主席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

红军一路长征,经历千辛万苦,湘西、黔北、川西,一个个确立为目的地,但最终又放弃,为何最终选择了陕北?原因有四。

其一,由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态度不明确,红军到中苏边境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已经失去意义且充满危险。

其二,陕北有刘子丹、谢子长的红军,还有先期北上的徐海东的红25军,革命形势良好,已经有7至8个县的根据地和10万以上的群众基础。

其三,陕北地势开阔,邻近抗日前线,和山西、甘肃、内蒙接界,红军生存空间大,且有利于红军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

其四,当时的陕北,是国民党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而且陕北的位置离中苏边境也不远,得到苏联的援助较为方便。

中央红军自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以来,转战14省,行程2万5千里,途中数次改变暨定目标,最终把陕北确定为革命大本营,从而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把陕北确定为革命大本营,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主席的雄才大略,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主席无与伦比的战略眼光,再一次证明了中国革命离不开毛泽东主席的正确指引!

0 阅读:7

阆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