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雁北地区驻军情况

小西水历史 2024-10-06 10:50:40

清代正规军分绿营兵和八旗兵。

大同镇标驻大同府,统辖各营路。设总兵官 1 员,镇标分中营、左营、右营、前营 4 营。总兵力 21148名,马 5998 匹。每营设中军游击 1 员,中军守备 1 员,千总 2 员,把总 4 员。

灵丘路驻防灵丘,辖浑源、广昌 2 营,原设守备 1 员,马步战守兵 500 名。顺治十年(1653),守备奉裁,移浑源州驻参将 1 员,中军守备 1 员,千总 1 员。广昌营驻防广昌县,设守备 1 员,马战兵 80 名,雍正十年(1732),改守备为都司佥书。

浑源城营驻防浑源州,原设守备 1 员,马步战兵 200 名。顺治八年(1651),守备奉裁,移天城,由参将驻防。顺治十三年(1656),参将改驻灵丘,复设守备 1 员。雍正十年(1732),改守备为都司佥书。

新平路驻新平堡,辖天城、阳和 2 营,瓦窑、镇门、守口、东井集 4 堡,设参将 1 员,中军守备 1 员,马步战守兵 310 名。阳和营驻守备 1 员,马步战兵 130 名。雍正十年(1732),改守备为都佥书。

得胜路驻得胜堡。辖拒墙、镇川、聚乐、镇羌、弘赐、镇边共 6 个堡,设参将 1 员,中军守备 1 员,马步兵400 名。

助马路驻助马堡,辖高山、怀仁、左卫 3 城,威鲁、宁鲁、破鲁、破虎、保安、拒门 6 堡,设参将 1 员,中军守备 1 员,马步战守兵 372 名。高山城营驻守备 1 员,马战守兵 127 名。怀仁城营驻守备 1 员,马战守兵180 名。雍正十年(1732),改守备为都司佥书。左卫城营驻千总 1 员,马步战守兵 120 名。

山阴路驻山阴县,辖应州、马邑 2 营,原设守备 1 员,管屯千总 1 员,马步战守兵 300 名。顺治十三年(1656),奉裁千总 1 员,兵丁 141 名,后因地当冲要,守备改移井坪,井坪参将改为都司移驻山阴。应州营驻守备 1 员,马战兵 180 名。马邑营驻守备 1 员,马战兵 150 名,康熙四年(1665),将守备移驻朔州,改设把总 1 员。

北楼营驻北楼口,辖北楼、平型、茹越口三营,宝村、金刚库,台怀 3 镇,小石口、车道场 2 口。设参将 1员,中军守备 1 员,把总 2 员,马步战守兵 466 名。康熙五十二年(1713),移参将 1 员,把总 2 员驻繁峙县,中军守备驻北楼。康熙五十八年(1719)改把总为千总 1 员。茹越口营驻守备 1 员、把总 1 员,马步战守兵190 名。康熙五十二年(1713)后,将把总移驻五台县豆村镇。

平型关营驻守备 1 员,马步战守兵 135 名,雍正十年(1732)改守备为都司佥书。小石口营驻守备 1746员,马步战守兵 150 名。

平鲁营驻平鲁县,辖井坪、威远 2 营,阻胡、败胡、大水口、威胡、迎恩共 5 个堡,设参将 1 员,中军守备1 员,马步战守兵 251 名,设把总 1 员,长夫 40 名,站军 40 名。雍正十年(1732),添设把总 1 员,马战兵36 名。

朔平城营驻防朔平府,辖铁山、云石 2 堡,原设副将 1 员,中军守备 1 员,千总 2 员,把总 4 员,马步战守兵 1000 名。顺治十二年(1655),移驻浑源州,留驻守备 1 员。雍正九年(1731),添设参将 1 员,千总 2员,把总 4 员。

老营营驻老营堡,辖将军会、贾庄、五服井、马站、永兴 6 堡,设参将 1 员,中军守备 1 员,把总 2 员,马步战守兵 657 名。

东路营驻代州,辖忻州营和白草、水峪、胡峪 3 口,设参将 1 员,中军守备 1 员,把总 2 员,马步战守兵661 名。康熙五十八年(1719),改把总为千总 1 员,把总 1 员。

清代杀虎口孤悬边外,直当要冲,派重兵驻防。康熙三十一年(1692),杀虎堡驻绿营兵 1 协,设副将 1员,协标中军 1 员,千总 1 员,把总 2 员,马步战守兵 826 名。康熙三十三年(1694),又增设满汉京章 2 员,笔帖式 2 员,披甲 40 名,统兵 1600 名。康熙三十六年(1697),添设千总 1 员,把总 2 员。雍正十年(1732),增设外委千总 2 员,外委把总 4 员,马战兵 242 名,步战兵 362 名,分为左、右 2 营。辖宁武、平鲁、偏关、老营、河保、水泉兵 6 营,马步兵1200 名。

0 阅读:151
小西水历史

小西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