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崩溃

无心镜 2023-11-08 09:42:30

写在前面的话:写明史有一段时间了,前面一段时间写了大量明朝军事、政治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关注点高,但只是明史的一部分。而明朝经济、生活的部分依然值得关注,并且十分重要,但这些内容会更复杂一些。我会努力写得简单明了,增加可读性。

01

明朝初年,国家的货币是宝钞,明洪武七年 (1374年) 设宝钞提举司,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一起使用。此时的货币体系是“大数用钞,小数用(铜)钱,钱钞兼行”的制度,禁止使用金银进行贸易,对于违反规定的要进行处罚。

我们今天都知道,发行纸币需要提取相应的准备金(这一点上,元朝就有此做法),但明朝没有提取,遂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洪武八年(1375)的时候,一贯宝钞的相当于铜钱1000文;到了正统十三年(1448年),每钞一贯,折合铜钱二文;到了明宪宗时期,一贯宝钞连一文钱都不值。

同时,老百姓可用金银与国家兑换宝钞,却不能用钞与国家兑换金银。

老百姓不是傻子,这样的宝钞最终的结果是无人使用,到了最后,甚至宝钞掉在了地上,都无人捡拾,宝钞沦为废纸一张。

人们的交易遂代之以白银,这种情况是不被明朝所允许的。

永乐二十年(1422),为了强制推行宝钞,朝廷甚至颁布旨意,拒绝使用宝钞者要治罪,甚至全家充军。但这样的命令仍然无法阻止宝钞的没落。

02

宝钞的退出,影响深远。

无心镜有这样一个观点:明朝军事山上的转折点是土木堡之变,衰败在萨尔浒之战;政治上的衰败表现为嘉靖和万历的怠政;但早在这之前,明朝对于经济管理就已经失控,核心标志就是宝钞的退出。铸币权是经济管理的核心权利,我们知道老美今日的强大的核心之一就是美元的全球化,失去铸币权对于一个国家的打击毋庸置疑。一个比较好理解的点是,明朝的财政失去了韧性。比如萨尔浒之战开打之前,朝廷没钱,分三次加了9厘的田赋,合计520万两。这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最终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果明朝依旧拥有铸币权,就可以完全不用去加赋或者减少加赋,而是适量的超发货币来应付这个问题。

当明朝全国上下都以白银为货币之时,明王朝最终不得不被迫接受。首先就是国家税收和徭役的白银化,这一政策的最终完成当然是一条鞭法,但在这之前,白银早就成为税收和徭役的主要方式,只是一条鞭法以政府的形式再次加以确认而已。这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百姓不再需要将粮食运往收粮点,徭役的工人也不再需要亲自去干活,交钱就行,这当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国家的收税用银子,在支出方面同样开转变为白银支付。成化二十年(1484)有一个命令:

令五府六部等衙门官员三分、四分本色俸,每石暂折银七钱,以后如旧例。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京官员的的俸禄中三到四成用实物支付,其余部分用银两支付,支付的换算标准是每石折银七钱。

03

既然货币已经变成了白银,那么国家就需要在白银上进行控制。万历皇帝为何发了疯一样去全国开矿,在国内开矿不成,又派人到朝鲜,到马尼拉去寻找银矿,究其根本还是缺乏银两。

明朝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广、贵州等地。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重记载:

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

而产量最大的无疑是云南,宋应星写道:

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惟滇中可永行。

但一个事实是,白银的需求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导致了白银的求大于供。

但很快一个新的转机出现了。

大明王朝此时正处于一个世界大市场之中,虽然明朝严格的执行海禁,但依然无法阻拦明朝融入世界贸易的圈子,并成为其中的核心一环。在历史中,我们会发现,经济利益巨大的诱惑往往会战胜行政命令。明朝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产品:茶叶、生丝、瓷器等等,并以此形成了以广州、澳门、日本、马尼拉、欧洲等地为主导的世界贸易圈,明朝在贸易中,对任何一国都是顺差,这让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大明王朝。而日本银矿的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让世界贸易中有了大量的白银。根据全汉升的统计中,1570——1644,大约有1.26亿两白银流入中国,而谢和耐估计美洲一般的白银流入了明朝,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但一个奇怪的事实是,明朝政府却是极度缺乏白银。

这真是一个悖论!

崇祯皇帝因为无钱,苦苦哀求勋贵们拿钱出来救大明;陕西旱灾,民变纷起的时候,四年时间里,朝廷却只能拿出10万两白银去赈灾。

而民间光是流入的白银救多达1.26亿两,而这还不算整个明朝疆土上自身身的白银数量。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明朝政府对白银的管控同样已经失控。

最关键的一环是,明政府的税收依然沉迷于田赋,对于海量的对外贸易视而不见,晚明虽然对于关税有所增加,但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当时的贸易商拥有了强大的实力。郑芝龙在率领数千艘船投降满清之后,郑成功能够很快有拉起一支拥有数千艘战船的组成的队伍。这种实力,在明王朝的全盛时期,仍然是不及的。

白银的大量流通,也进一步让明朝对国家经济控制的减弱。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遵化冶铁厂是当时明朝最大官办铁厂,年产铁达到208000斤,折合白银价值2700两。但是在厂里驻派的官吏军役的费用居然高达一万多两,这其中很显然少不了贪污腐化,明朝政府每年还要拿出八千两白银来填补亏空。最后,这个铁厂只得关闭,用那一万多两白银直接在商场上采购铁矿,反而能够节省不少。但铁矿的购买也得需要来源啊,市场上也就有了很多民办铁矿,而民办铁矿的很多人员,竟然有很多人员就是原本官办铁矿厂的人员。

高拱曾经上疏:

臣愿陛下特降圣旨,行钱只听从民便,不许再为多议,徒乱小民耳目。

意思很简答,把使用货币的权利交给市场。这对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事,但对于明王朝来讲,却未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很多时候是一对矛盾体,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所以当江南经济迅猛发展之时,却是明朝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当国家最需要经济支持的时候,大量的白银却藏于民间。

04

最后,做一下总结:白银作为货币的产生,表面上看是明朝超发货币,导致货币失去信用,市场自我行为的结果。但究其根本是明朝已经进入全球市场,成为了世界贸易的重要一环。

当然,白银的大量涌入,也带来相当的危害,以至于当时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不约而同的高呼”废银论“,這其中有何原因?鉴于篇幅有限,这个问题,我们日后再讲。

最后,我以一个小故事来结束全文。

唐玄宗时期,玄宗邀请长安首富进宫,与自己一起在宫中眺望远山。

唐玄宗问首富:你看到了什么?

首富回答:我远远看去,好像有一团云,也有可能是两团云。

唐玄宗又问身边其他人看到了什么。其他人都回答,什么都没有看见。

唐玄宗指着首富对众人说:他能够看到,我也能够看到,你们知不知道为何其他人都看不到?

众人皆是很疑惑。

唐玄宗说:至富可以敌至贵。

岂止是至富可以敌至贵!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往往是经济这支看不见的手。

5 阅读:637

无心镜

简介: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