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两件事,让孩子明白学业的重要性和父母的不易

沧海野客 2020-11-25 18:57:06

欢迎大家关注老野,回复“名著”可以领取“中考必考名著”系列课程,为孩子的中考助力。

做了几年班主任,和家长平时的交流也比较多,经常在家长会上听到一些父母恨铁不成钢地说:“这孩子就是不学习,给他谈多少遍学习的重要、父母的不容易都不好使。”这的确是让很多家长都头疼的一件事,给孩子讲了那么多的大道理怎么就是不懂呢?

其实,这样做之所以没效果和我们天生就具有的学习模式有关。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来,听讲属于学习模式中的被动学习,而且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只有可怜的5%。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不是我们讲了许多大道理学生就是不懂,而是我们讲得口干舌燥,孩子却没有记住多少。要怪就怪我们学习能力就是这样,必须经过深层次、主动探索才可以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因此,要想让孩子明白学业的重要性和父母的不易,我们也需要遵循深度学习的规律。

节假日多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尤其是让孩子参与到社会生产中来。现在我们许多父母只想着让孩子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恰恰是这种方式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越不让做的事越好奇。就如同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经历了社会实践,孩子才会对学习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在社会大生产环节体验一番之后,才知道待在学校里的美好。之前有个学生,家境是很不错的,父母都是家里的独苗,又只有他这一个孩子,可以说的上是双方家庭的希望。在学校里从没缺过钱用,在同学中间也是穿名牌用好的。只是就是不学习,成天在班里睡觉,睡醒了就和旁边的同学说话,父母因为这个被喊来学校不知道多少次。

后来,到高二上学期,死活就是不去学校了,无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怎么哄,爸爸妈妈怎么揍,就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反正就是不学习。家里边实在没办法了,就给他办了休学,让他一个人去上海闯荡。结果出去了不到两个月,哭着喊着要回来上学。后来私下里问他,为什么突然开窍了。“因为没有学历,压根就找不到工作,能找到的也是在大街上发发传单这种特别不稳定的活儿,有一次我连着两天都是喝矿泉水,吃馒头熬过来的”。他心有余悸的说。

给孩子提供一个参与到父母工作中的机会。很多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经历,孩子对父母的为难是不能理解的。因此,网上常常有人说,等到自己有了孩子,才发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就像这几天在网上很火的一个事情,一个母亲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气急败坏,一边的姥姥姥爷则是晓得合不拢嘴,“没想到你自己也有这一天吧”。原来这个母亲在上学时也将父母气得不行,让她改错题还满脸地不服气。

这封信的开头是这么写的:

“爸爸非常气愤,气愤的是你对学习不持严谨的态度;气愤的是你不理解爸爸、妈妈的一片苦心;气愤的是你为何不争气……我设想,将来你的孩子发生你现在类似问题,你该会如何呢?我想你将来文化程度比爸爸高,道德修养比爸爸好,也许不会像爸爸这样的态度,但我相信你绝不会不管,不会不生气的。”

结尾是这样写:

“不为人父母,如何品尝做父母的艰辛。总有一天你也会为人父母,那么,现在我们就留下这封短信,二十年以后,看你如何教子呢?(作业卷也留下,请你20年后再看。)”

所以,不要把孩子保护成温室里的花朵,要让他们体验一下父母工作的不易,养家的为难。方便的话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下父母工作的环境, 尝试着让孩子做一些事情,不要怕麻烦。这样才会让孩子深切的体会到生活的本质,父母支撑起这个家的不容易。

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1
沧海野客

沧海野客

读世间书,梳胸中理,悟尘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