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兰亭奖草书作品,笔墨到位,情绪高涨,是如何实现的?

滨滨谈文化 2025-04-05 03:50:16

很多人在鉴赏一幅草书作品时,都要想办法去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内容读出来,即使是这样,但草书中的许多字还是不认识。但一位书法家说,草书是传递情感的符号,并不是让人来阅读的,它的辨识度是不需要每个人去把它阅读出来。而这种说法则引发了许多书法爱好者的争议,一时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草书书法辨识度与草书审美的大讨论。

上面这幅曾获得兰亭奖的草书作品,以斩钉截铁般的气势,用自己熟练的笔墨语言,诠释了草书书法的本来意义。但是,面对这幅草书作品时,一些网友说,幸亏我认识这首诗的内容,才勉强一个一个字地把它读出来,不然的话,肯定是不认识这幅草书作品写的是啥。也有人认为,以前那个大师说草书是不需要把它的内容读出来,但是,每当我欣赏草书作品时,总想试着去读,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但还有人觉得,在当代,草书作品就是要欣赏它的笔墨,要感受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气息。

这幅草书作品,写的是南宋朱熹所作的《观书有感》诗,由于诗的内容被很多人所喜爱,因此,许多书法家也经常用这首诗的内容去创作书法作品。这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下面对这幅草书作品的书法作一些探讨,欢迎草书爱好者在下方留言一起参与讨论。

笔墨大胆,用似乎泼墨的方法,赋予草书的笔墨情趣。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作者在创作这幅草书作品时,第一个字“半”字的两个点,饱蘸浓墨,用力下笔,在笔画旁边留下了墨痕,似乎写的不是草书,而是大字作品,使作品在一开始就有了高昂的情绪,紧接着继续用枯墨去写第二个字,但到了第三个字时,又开始蘸墨,这时,情况回归平静,直到把诗的第一句写完,形成了枯笔,但这还不算完,到了第二行并不急着去蘸墨,继续用枯墨写完上半句,而剩下的半行则用实墨去写,形成了画面感。

而第三行上几乎都是用实墨来写,它与前两行并不雷同,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书法家在创作这类草书作品的时候,大都是用这种方式来处理:每行不一样,每处不一样,这都是高手们的创作秘籍。但是第四行又与第三行不同,几乎又是枯墨书写,与第三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时,作品在笔墨上的表现也就告一个段落,这幅草书作品的创作方法,与常规的创作方法相比,大概就是由高音到低音进行循环表现。

其实,这幅草书作品除了创作上需要一定的胆识外,更表现了作者创作时驾驭笔墨的能力与技巧,如果没有熟练的笔墨能力和胸中对诗内容的熟悉程度,一般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因此,在评委评审时,可能就把作品的气势与笔墨技巧考虑在其中,这或许就是它入展或获奖的主要理由吧。大家对这幅草书作品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观点,一起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1 阅读:208
滨滨谈文化

滨滨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