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地处吉林省中南部,位于东辽河、辉发河上游 ,这座城市及下辖县区的古称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研究东北地区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线索。

辽源市
大疙瘩
“大疙瘩”是辽源市极为古老的称呼,蕴含着独特的地理与历史信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清政府于扎拉芬阿林围之大疙瘩(即如今的龙首山)西侧设东路保甲分局,这是辽源境内建制的开端 。彼时,大疙瘩所处之地层峦叠嶂,土地肥沃,山谷地势险要,具备控制四方的战略优势,同时交通便利,吸引了众多居民聚居。光绪二十九年,奉天军督曾祺与荒务大臣廷杰商议后,改勘城基于大疙瘩山,确定了城市的大致范围:西至半截河,南至东辽河,北至半截河,方圆1里,面积541亩 。这一决策为辽源市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大疙瘩”这个名称也成为了辽源早期历史的重要标识,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无到有的起源阶段,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管理逐步加强。
西安县
辽源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被称作西安县,这一名称的使用长达半个多世纪,有着丰富的历史沿革。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奉天军督奏请,在今辽源境内西部建置西安县,隶属奉天省海龙府 。当时,西安县的县城原计划建在老虎嘴子,但后来改在大疙瘩西侧(即龙首山)设置 。这一选址的变更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潜力,龙首山周边地势开阔,水源充足,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
1914年,辽宁省改为奉天省,西安县归奉天省辽沈道管辖。此后,在1920年,西安县归奉天省直属;1926年,西安县由三等县升为二等县,随着土地的大量开发,人口迅速增长,逐渐成为奉天省闻名的农业集散地,县城内各种店铺门房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商业活动日益繁荣,见证了西安县经济的快速发展。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改奉天省为辽宁省,西安县直属辽宁省管辖。
东北沦陷时期,西安县先属伪奉天省,后属伪四平省,城市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阻碍,经济陷入困境,人民生活困苦。1945年8月31日,曾拟将西安县更名北丰县,但最终未被推行,仍称西安县。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属辽北省第三专署;1946年2月属辽北省二专署,5月属中共辽宁省分委二专署。1947年西安县获得解放,1948年7月,划归辽北省第三专署;1948年10月15日,中共辽北省委决定建立西安市,属辽北省直属,原西安县城区和矿区划为市辖范围,这是市、县首次分设,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为辽源市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5月1日后隶属辽东省,1949年7月,西安市改为辽东省政府直属市。1952年4月3日,因与陕西省西安市同名而不易区分,又因境内为东辽河发源地,更名为辽源市 ,从此,辽源市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东丰县
东平县
东丰县在历史上曾名为东平县,这一名称的使用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一日(1902年8月4日),在清朝原盛京围场22围旧址置东平县,划归奉天省海龙府 。东平县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和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东平县开始划乡牌,设置保甲,将全县22围划分为20个乡、12个镇、248个村屯 ,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促进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1913年,东平县归属奉天省辽沈道。1914年,因与山东省东平县重名,而改为东丰县,直属辽宁省 。这次更名是为了避免地名混淆,确保行政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后,东丰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其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也经历了多次调整,见证了东北地区政治格局的变迁。在民国时期,东丰县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推进,1923年春季开始扩建东丰县城,秋季完工;1930年,在城东南新辟新开门;1934年在阜安门右侧新辟朝阳门即小东门 ,这些城市建设的举措,反映了东丰县在当时的发展需求和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辽源市及东丰县的古称变迁,是东北地区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大疙瘩”到“西安县”,再到“辽源市”,从“东平县”到“东丰县”,每一次名称的变化都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这些古称背后,既有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管理,也有民国时期政治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的推动。它们见证了辽源地区从一个聚居点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历程,是研究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对于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