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百车智驾过长江,致敬创业初心?这波操作背后各打算盘

繁华梦已醒 2025-03-28 12:20:06
奇瑞搞了个大新闻,几百辆车集体“智驾”过长江三桥。这阵仗,看着挺提气。说是致敬1997年的创业初心,庆祝建厂28周年。

明面上,这是秀肌肉,展示智能化实力。但总觉得,这背后是不是还有点别的味道?说实话,汽车这玩意儿,我不太懂。但1997年,我还是有点印象的。那会儿,能开上辆桑塔纳,绝对算得上是村里最靓的仔。

自主品牌?好像还没啥存在感。奇瑞那时候在一间“小草房”里吭哧吭哧地干,想想都觉得不容易。现在呢?马路上跑的,自主品牌是越来越多了。

比亚迪、吉利、长城,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字?奇瑞也算是熬出头了,还成了世界500强。这进步速度,确实让人刮目相看。不过,话说回来,这“智驾”过长江,真的就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了吗?也未必。有人说,这是技术自信的体现。

毕竟,智能驾驶是未来的大趋势,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奇瑞搞这么一出,就是想告诉大家,他们在这方面没掉队。但也有人觉得,这有点“作秀”的成分。毕竟,智能驾驶技术现在还不够成熟,事故也时有发生。几百辆车一起“智驾”过桥,万一出点啥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激进的智能化吗?

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强调“全域智能”,恨不得把所有功能都塞进车里。但消费者真的需要吗?有多少人会真正使用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就像我一个朋友,买了辆号称“智能”的新能源车,结果发现很多功能根本用不上,甚至还不如手动操作方便。最后,他还是老老实实地用手动挡开。

仅这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与普遍认知不同,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最实用、最可靠的产品。智能驾驶固然重要,但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这些基本要素同样不能忽视。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技术不够成熟”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需求”这个根本因素?而且,这“智驾”过长江,也让人想起一些历史。

2000年,芜湖长江大桥通车的时候,200辆奇瑞风云车也曾驶过桥面。那时候,是为了宣告自主品牌的诞生。现在呢?是为了宣告智能时代的到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时代在变,人们的需求也在变。

或许,奇瑞真的想通过这次活动,传递一种“不忘初心”的精神。毕竟,1997年创业的时候,他们也是在一片荒滩上起步的。现在,他们想用智能驾驶,再次挑战自我,实现突破。但归根结底,汽车工业的竞争,还是在于产品本身。只有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这“智驾”过长江,与其说是对过去的致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奇瑞能真正把技术做好,把产品做好,别光顾着“智敬”,忘了脚踏实地。毕竟,长江水奔流不息,但最终汇入大海的,还是那些扎扎实实的小溪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