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冬天里的鲜味,一旦错过时机,就不好吃了

李志舟说 2024-12-04 08:39:53

01.南北融合

作为一个北方人,从小吃面食长大,饮食习惯逐渐根深蒂固,本以为习惯的吃食很难改变。

偏不巧,我们这代人多数从农村走出,来到城市,慢慢在城市扎根,父母期望我们嫁人不出乡镇的愿望,早已落空。我和我儿时的玩伴们,一个比一个嫁得远,天南海北,见一面都成了奢侈。

我老公是南方人,公婆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到郑州,帮我们照顾孩子,也照顾着我们的饮食起居,于是乎,我开始每天吃米饭,最开始我挺不习惯,一到吃米饭,我就用那么那么小的碗,一到吃面条,我就得用那么大那么大的碗。

我们在一起生活多年,慢慢地我也习惯了大米饭、米粉等。我们家庭之中南北菜系逐渐融合,我学习到了点南方本地的做菜方式,然后改良一下,竟成为自家特色。

比如到了冬天,我就改良出一个特色的私家菜单,放在本文第四部分啦😋。

02.种蘑菇的经历

北方四季分明,蔬菜瓜果也四季分明,早些年,到了什么季节就吃什么菜,到了冬季,就吃白菜萝卜等,还有一冬天常吃的菌类——蘑菇。

蘑菇,其实是“平菇”,在河南豫东老家,很多菌类,统称“蘑菇”。

说起蘑菇,我倒想起小时候一段特别的经历,有一两年,父母跟着一个亲戚学习种蘑菇,也就是灰平菇。

先在家里拾掇出来一块地,挖沟、搭木棍,蘑菇大棚初现形状,买来塑料布,捆捆绑绑,蘑菇大棚已经可以遮风避雨了。

当然这还不够,北方的冬天零下十几度,保温十分重要,于是家里又买来稻草编织的厚帘子,如此给菜棚四周包裹严实,比我们住的屋子还得劲。

接下来是一个大工程——做平菇的营养胚。

主要原材料,你猜是啥?

玉米芯。

秋收的玉米棒,晒干,脱去玉米粒后,得到的玉米芯,打碎、喷水,保持湿润状态。

取一塑料袋,塞一层平菇的菌芽儿,塞一层玉米芯等物质,如此反复,按压瓷实,系口,一个又一个蘑菇的营养胚做好了,接下来交给时间,保持大棚的湿度和温度,过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平菇的小牙儿,竟然顶破了塑料膜,伸展了出来。

我童年那一两年,就是伴随着蘑菇棚里的极度的温湿和特殊的气味过来的,一到种蘑菇的季节,我们就像过节一样亢奋。

03.卖蘑菇

蘑菇长出来后,我们就跟在父母屁股后面,问:这个可以摘了吗?那个可以摘了吗?

父母说:中。我们就屁颠屁颠地摘了,小心翼翼放在装蘑菇的框里,这是一家人辛苦的劳动成果,摘好后,等着父亲开着机动三轮车,去集会上卖。

父亲成为穿着军绿色大氅、带着破旧棉帽子的摊贩,站在寒风瑟瑟的集会上,叫卖着蘑菇。

种蘑菇也很辛苦,培育过程又繁琐,更需要掌握好技术,从种植到销售一条龙,真够操心的,最后却还收入微薄,后面我们就不种植了。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辛苦我们是不懂的,我们就看是不是有趣,种蘑菇有趣的地方,在于开春后,营养胚的营养耗尽,慢慢长不出来更多蘑菇,蘑菇棚被弃用,却成为孩子的乐园。

我们穿梭在一排又一排营养胚中间,一边追逐打闹,一边找寻“沧海遗珠”,一旦找到又悄然长出的蘑菇,凑一堆,让母亲炒来吃。

04.小编的私家菜单

平菇有种特别的口感——滑嫩弹牙,配上鸡蛋、肉类,更是香味翻倍。

往常炒蘑菇,是将清洗干净的蘑菇,焯水,搦干水分,油锅爆炒大葱等,加蘑菇,磕上几个生鸡蛋(鸡蛋不要单独炒,而是和蘑菇融合一体),鸡蛋在高温下定型,把蘑菇固定成一块一块的,这叫鸡蛋bu蘑菇。

后来我跟着婆婆学习了一个特别的搭配——姜丝+蒜苗,新鲜的姜切成细丝,蒜苗切菱形,她常用来炒肉,有一次我在炒肉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蘑菇,竟然意外收获美味。

先煸炒五花肉到金黄,炒辣椒、姜丝和蒜苗,再加入焯过水的蘑菇,调味,最后起锅之前,勾薄薄的芡,即成。

不要搭配馒头或者米饭,要搭配面条——劲道的面条,这就是蒜苗蘑菇盖面,风味独特,且极其美味,姜丝和蒜苗的组合,更让它回味无穷!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