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在不少人看来正是雪糕和冷饮的季节。
冷饮,大约起源于叁仟年前的商代,当时的富贵人家已知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至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
明清时,不少美味冷饮名品相继出现,《红楼梦》中就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及玫瑰卤子汤等记载。
时至如今,冷饮雪糕更是花样繁多。
冷饮一时好吃,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宜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雪糕冷饮,首先是冰,然后是甜。
冰则寒邪直中,而脾胃是喜暖怕寒的,因此吃雪糕冷饮常容易导致胃痛和腹泻。
宋徽宗赵佶就很不幸成为了一位千古传唱的吃冰病人。
据《医述》《医方考》等记载,宋徽宗因为吃冰,吃出了胃疼,找了很多御医看过都没有效果。后来是当时一位名医杨吉老,给宋徽宗开出了冰水煎理中汤才治好。
除了胃疼以外,过吃雪糕冷饮还可能引发头痛。2018年国际头痛学会发布的《头痛疾病国际分类》第三版,里面就有“冷刺激头痛”的分类,这也就是所谓的“冰淇淋头痛”。
有人说,既然雪糕冷饮这么冷,用干姜配雪糕,冷饮配胡椒,不就扯平了?
暂不论这么生猛的搭配可能增加胃痛和拉肚子的风险,而且中药的药性,可不是简单的“+1”和“-1”之间的区别。比如干姜和胡椒性味辛热,所以也有燥热的属性。如果使用不当,口腔溃疡、咽痛、口臭就找上门来了。
此外,雪糕冷饮除了冰,往往还很甜,属于高糖高脂食物。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冷饮过量,轻则胃胀难受,重则引起胃肠炎、腹泻等。中医认为,过甜碍脾,容易生痰,而痰湿又会进一步阻碍脾胃运化,继而出现肥胖、消化不良等表现。
因此,古人是比较忌讳生冷的,并认为许多病症与嗜食生冷相关。如《圣济总录》指出,“寒癖者,有癖积在胁下,遇寒即痛是也。此由饮冷过度,停积不散。” 此处指一种导致胁下冷痛的病症,就是由于饮冷过度导致的。
而暑热天食冷过多引发的病症称作“伤暑”,古人创设的香薷饮、大顺散、藿香正气散等,都是用于治疗伤暑的名方。
冷饮刚需者可能会说,我喜欢正说明身体需要啊。
确实,有的人体内有实热,会想要喝很多冷饮。某医生曾治疗一位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的患者。患者看起来形体消瘦,萎靡不振,貌似虚证。当时的医生给她开出了很多人参、黄芪、肉桂、附子等温热药,却都没有效果。
这位医生就给她喝了一点冷水试一下。没想到患者喝了还想喝,觉得挺舒服。于是医生大胆给她用上了甘凉的石膏、知母等药。服用以后,患者很快就好转了。
从这个角度讲,喝冷饮本身在中医看来是一种病理表现。但冷饮本身无助于清除病根,不然赵老先生直接给患者灌冰水就行了,不是吗?
冷饮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冷饮伤阳气
夏季原本是“养阳”的好时机,此时人体阳气达到最旺盛时候,培补阳气能让人体抵抗力更强,冬天少生病。
但如果此时常喝冷饮,则是耗伤阳气,阳气不足则人面色发白,精神不振,胃肠道消化能力下降,长此以往会使人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冷饮伤脾胃
人体脾胃的特性是“脾喜燥不喜湿”“胃喜温不喜凉”,多喝冷饮或是吃其他冰冻食物会加重体内寒湿,对脾胃伤害很大。
在进食冰冷食物的时候,由于食物与人体温差大,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急速收缩,粘膜层变薄,经常这样的刺激容易导致慢性胃炎。
伤血管
由于冰冷食物的刺激,消化道血管会急速收缩,升高血压,这对于原本就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问题的人来说,非常容易诱发病变,加重病情。
而且很多冰饮也属于高糖高热量食物,经常喝容易形成高血糖、高血脂等,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不同人群,都应少吃或不吃冷饮
老年人:避免诱发疾病
人到老年,吃药药效不好、营养补不上,多是由于脾胃不好。一般来说,中老年人食宜缓、淡、暖,这样才有益脾胃健康。
青年人:当心诱发心梗夺命
天气炎热,很多人都喜欢喝冰啤酒,但是猛喝冰凉饮料来降温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方式,更是主动导致心肌梗死等的危险病情发生的祸根。
临床上,因为短时间内喝下大量冰凉饮料而诱发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例子并不少见。
2016年,据《城市信报》报道,家住青岛市南区的胡先生因为在一家路边摊喝了凉啤酒,没想到回家睡到半夜突然大汗淋漓。家人将他送到医院,经检查,胡先生被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脾胃病患者
贪吃冷饮会伤及脾、胃、肾。要知道,脾喜燥恶湿,胃喜温不喜凉,肾喜暖恶寒。冷饮等生冷食物易损伤脾阳和胃阳,削弱人体阳气;过多冷饮会冲淡胃液,造成食欲不振或胃胀。
此外,冷饮等寒性食物还易导致肾为寒邪所侵,增加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