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柜原先乃是便利生活的器具,现今却变为消费者与快递公司“推托责任”的主要战场。当快递员堂而皇之地,将包裹塞进柜子里,且连个电话都不打之际,我们着实该思索:在这关于“最后一公里”的争斗之中,消费者为何总是如同待宰的牲畜?其实便捷的服务本应是双方一同追寻的目标,不过如今却仿佛演变成了一场难以揣测的角逐。
你的选择权,早被算得明明白白
快递柜的“默认入柜”背后是一套精明的利益逻辑。
快递企业借着“提高效率”这个名义,实际上却把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快递员每单能够节省5分钟,那么企业就可以多赚取5毛钱;不过说实话,消费者需要承受代价,比如在烈日炎炎下得多跑一趟;实际上生鲜一旦变质,就会引发一些扯皮的事情,甚至还有可能面临贵重物品丢失的风险。
更讽刺的是,某些快递柜企业,一边收着快递员的寄存费,一边呢还想从消费者口袋里掏超时费,这两头吃利的算盘呀,打得震天响。
法律早给了你武器,只是你不知道怎么用
很多人以为“快递必须送货上门”是道德诉求,其实这是法律白纸黑字的规定。
《快递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和《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早就明确:放不放快递柜,必须由消费者说了算
但现实是,99%的人只会对着快递柜,一边骂骂咧咧地,一边骂娘;却不知道拿起手机,接下来点开购物平台的“收货偏好”设置;或者干脆在地址栏,直接备注上“拒放快递柜”。
三个动作,让快递公司不敢糊弄你
1.设置“硬核备注”
在收货地址里写上“未经过电话确认,就将快递放入快递柜必定会遭到投诉”;其实别小看这几个字,快递员看到之后,并且通常会思索思索投诉所需要担负的代价。
2.活用平台功能
淘宝、京东这类平台均具备“送货上门”这一选项,勾选之后倘若仍旧被随意投柜,平台将会首先进行赔付;而且实际上,这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去推动企业遵循规矩。
3.投诉要打组合拳
遇到违规投递情况时,不要仅仅去联系快递公司客服,并且与此同时要向邮政管理局提出申诉(可以通过其官网或者拨打12305热线);接着截取相关的画面,接着把它发送到社交媒体上并且@企业官号。在这三种措施共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处理效率竟然能够提高80%。
别做沉默的大多数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算了吧”的时候快递柜便成了企业躺平的温床。但是看看广州的李先生这个案例:他对于一箱价值27块钱的猕猴桃非常较真,结果法院判决商家全额赔偿。这告诉我们:较真并非仅仅是斤斤计较,而是在重新塑造行业规则。
结语
快递柜不该是逃避责任的手段,而要回归服务的根本。别只是感慨“世风日下”,要把法律给予的权力用好——当有一定数量的人不愿成为“快递柜困民”时企业就会明白:节省的每一分钱成本,都不能用损害消费者选择权来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