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们的卧室安静得有些过分,只有空调低沉的运转声在空气里游荡。小陈背对着我,枕头边的手机屏幕一闪一闪,泛着冰冷的光。
“爸妈这辈子都没怎么出去玩过,趁他们现在身体还好,想让他们去趟三亚,晒晒太阳看看海。”我斟酌着语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和些,“费用三千,我打算从家庭账户里支出。”
他没有立刻回答,我等了几秒,忍不住推了推他:“你觉得呢?”
小陈终于放下手机,转过头来看我,表情却让我有些意外。他的眉头微微皱着,嗓音低沉:“三千块?你爸妈的旅游,为什么要我出这个钱?”
我一愣:“咱们不是说好,家里的钱共同支配吗?而且,这也算是孝敬长辈吧。”
他笑了一下,笑容里带着一点讽刺:“孝敬是没错,但女婿又不是儿子,我没这个义务出钱给你爸妈旅游吧?”
那一刻,我感觉心里像是被什么刺了一下。
“你的意思是,我爸妈的事你全都不管,这钱你一分都不愿意出?”我盯着他,声音里已经藏不住不满。
“不是不管,但三千块太多了吧。再说了,我又不是你爸妈的儿子,凭什么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他抬起头,语气不紧不慢,却硬邦邦得像一块石头。
我深吸了一口气,强压着心头的火:“那行,以后咱们就各孝各的妈,我只管我的爸妈,你也只管你的。这总没问题吧?”
他怔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我会这么说,随即冷笑了一声:“你这人怎么这么较真?不就是三千块钱吗,至于吗?”
“你不是觉得三千块太多吗?既然连这点钱都不愿意,那以后谁也别指望谁,公平。”我说完,拉过被子,背对着他躺下。
那天晚上,我们谁也没再说话。
婚姻里,很多矛盾并不是一瞬间爆发的,而是从一件件小事里埋下种子,慢慢发酵,最后在某个不起眼的时刻轰然炸开。那天晚上对话的裂痕,像一根刺,扎在我们之间,怎么拔都拔不掉。
小陈不是坏人,他也孝顺,但他的孝顺只对自己的父母。他始终认为,我爸妈不是他的“责任”,而我却觉得,既然结了婚,就应该把对方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让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难以达成一致。
争吵后的几天,我们都刻意避开这个话题。但有些话说出口,就像泼出去的水,尽管表面平静,心里的芥蒂却越来越深。
10天后,事情真的来了。
那天早上,我正在公司开会,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小陈媳妇,我摔了一跤,现在腰疼得很,你快点过来!”
我心里一紧,连忙请了假赶过去。婆婆躺在沙发上,脸色苍白,手捂着腰,疼得直哼哼。
“妈,我先带您去医院检查吧。”我扶着她往外走。
婆婆挣扎着摆摆手:“不用,花那个冤枉钱干什么,回头贴点膏药就好了。”
我没理会,直接拦了辆车,把她送到了医院。拍了片子后,医生说是骨裂,需要住院观察,还开了一大堆药。
办完住院手续,我拿着缴费单站在窗口前,愣了一下。住院押金5000块,后续治疗可能还需要额外费用。我犹豫了几秒,还是拿出了家庭账户里的卡,刷了过去。
晚上回到家时,小陈已经坐在沙发上等我了。
“妈怎么样?”他抬头问我,眼里带着一丝焦急。
“骨裂,住院了。我已经给她办好手续了,押金先从家庭账户里支的。”我脱下外套,语气平静。
他点点头,又问:“花了多少?”
“五千。”我看着他,停顿了两秒,接着说,“不过你放心,这钱我出了,因为按照你的逻辑,儿媳妇也不是亲女儿嘛。”
他怔住了,脸色变了几次,半晌才开口:“你这话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我放下包,声音里带着一丝冷意,“就是提醒你,婚姻不是算计。你觉得对我爸妈没义务,那我也可以对你妈没义务,但我没这么做。”
他顿时沉默了,良久才低声说:“对不起,我之前确实说得过分了。”
婆婆住院的那几天,我每天都抽时间去医院照顾她。小陈也来,但大多时候是陪陪聊,买些水果点心,真正的琐事还是我在做。
婆婆看着我忙前忙后,忍不住红了眼:“小陈媳妇,妈以前总觉得你对我不够上心,现在才知道,是妈错了。你比小陈还贴心。”
我笑了笑,没说话。其实,不是我对婆婆有多好,而是我明白,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它牵连着两个家庭,牵连着爱与责任。
婆婆出院后,小陈主动提议让我们请我爸妈吃饭。他在饭桌上郑重道歉:“之前是我不对,爸妈辛苦了这么多年,应该好好享受生活。我支持让他们去旅游,费用我来出。”
我爸妈连连摆手:“不用不用,孩子们过日子不容易,我们不讲究这些。”但我知道,这句话已经让他们的心暖了不少。
婚姻里,最怕的是斤斤计较,把感情当作一场交易。女婿不是儿子,但丈夫却是妻子的家人。如果丈夫连对妻子父母的尊重都没有,那婚姻终究会变得冷漠而疏离。
而妻子呢?也要学会适度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一味退让。爱是互动的过程,只有彼此努力,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
愿我们在婚姻中,既不失去自我,也能彼此成全。
愿我们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也能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