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面孔|魏巧:在人民大会堂讲种地的故事

时代面孔 2023-03-07 15:06:00

乡村振兴,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扎根“三农”、服务“三农”?

3月5日下午,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返乡创业的“80后”魏巧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新时代“新农人”故事:“我们现在种植了2万多亩水稻,亩产达1100斤,通过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在润果,一个人可以管理500亩田地。”曾在中科院从事微生物农业研究,目前在镇江创业的魏巧介绍说,“我是2017年与在北京大学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丈夫一同来到镇江创业,努力打造‘润果’这一品牌的。”

魏巧所说的“润果”,就是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而她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对她而言,还有一个身份——镇江市第九届人大代表。今年,魏巧成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为农业现代化建言献策。

勇挑大梁 返乡创业

6年前,魏巧还是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年轻有为的她却毅然放弃相对舒适的科研工作,返乡创业想要实现自己的“农业梦”。6年后,镇江以农田为纸、科技作笔,在田间播撒智慧与汗水,绘出了丰收富农的美好画卷。

以实干作答“谁来种田”时代之问,魏巧交上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刚来镇江新区时,由于缺少务农经验,魏巧也摸爬滚打了很久。面对困难,她选择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学习种植理论、研究气候规律。那段时间,如何将专业知识精准运用在数字农业建设上是她最关心的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时最讲效率,只有将自然地理信息系统、无人驾驶、遥感数据等现代化手段落地农业生产,才能更加精准的评估气候影响,精准用料用肥,对耕种管收做好提前统筹。”在不断尝试探索中,魏巧深切感受到,国内软硬件系统的信息化程度其实很高,只是在“最后一公里”的应用环节还偏较少。为此,她积极同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机构加强合作对接,逐步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数字农业雏形。

在她的带领下,镇江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以及现代农业模式输出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已然成型。

可田间地头的摸爬滚打让她明白,一花独放不是春。

魏巧表示,“只有让更多农民在发展中获得实惠,通过效益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才是回答‘谁来种田’的最佳答案!”

助力“新农人”成长

魏巧看到,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不断丰富以及力度的不断加强,一大批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敢创敢干的返乡大学生或大学生村官进入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旅融合经营、农产品电商等乡村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但是,这些新型职业农民中相当部分人以前从事回报较高的非农产业,从事农业规模经营时,他们的投入和风险都比过往职业放大数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大概率会遇上资金断链问题,遇到让他们倾家荡产的自然或市场风险。如何培育这些新农人,让他们真正成长为农业强国的重要人才支柱,是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魏巧提出,首先,要布局一批农业科技产教融合试点,开展多层次新农人培育计划。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为涉农高校、具备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农场和农业企业协同开展农业领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攻关提供综合性创新平台。

其次,需要探索新农人孵化试点,孵化和储备未来职业农民。为参与新农人孵化试点的大学生给予补贴。积极发放“新手礼包”,让敢闯敢干的大学生有机会充分进入到农业产业中,激活地方的发展活力。

履行职责 反映民心

“知农、爱农、敬农”,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魏巧从未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先后以技术培训、就业帮扶等方式带动农户一万余户,累计带动脱贫3000多人。

魏巧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自己一定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及时反映基层心声,并积极尝试推进循环农业,努力摸索农业合作新路径,用实际行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正在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魏巧,带来了一份“关于实施新农人支持计划支撑农业强国”的建议,其涉及推行“规模化生态农场,以种促养,种养结合”模式打通种养主体分离最后一公里等“新农”问题。

“奋斗是永无止境的拼搏!”魏巧表示,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奋勇争先、积极作为,主动投身火热的乡村振兴建设一线,将人大代表履职答卷写在农村广袤的田野上。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