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何能稳固掌权47年?这3张王牌在手,谁敢夺权?

大嘉聊历史 2025-02-22 08:16:10

慈禧太后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堪称是一大罪人。她在位期间,做出了诸多祸国殃民的举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灾难。她的种种行径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使得当时的中国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也正因如此,她必然会被后世的人们永远地唾弃,其负面形象也将长久地留存于历史的记载里。

大家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慈禧到底运用了何种手段,才得以将大权牢牢掌控在手中将近50年之久呢?”

后来史学家们经过统计发现,在当时那个时期,慈禧手中握有三张王牌,这三张王牌极为关键。那么,究竟是哪三张王牌呢?

第一张:“人”

另外,有这样一种说法,慈禧在年轻的时候那可是容貌极为出众,相当漂亮的。而且啊,她自己还把自己和古代的“四大美女”相类比呢,觉得自己能和那几位著名的美女相提并论。

以咱们现今的视角去看,要是给慈禧太后稍微做一些美颜处理的话呢,其实她也能算得上是有几分姿色的啦。

慈禧的外貌在我们如今看来,可能确实算不上出众,甚至难以入得了我们的眼。不过呢,在当时那个年代,咸丰帝对慈禧那可真是宠爱有加。要知道,在过去的那段历史时期里,咸丰帝对慈禧有着很深的感情呢,尽管以我们现在对于外貌评判的眼光去看慈禧,觉得她的模样可能并不怎么样,但这可并不影响咸丰帝对她的那份爱意。

在当时那个时期,慈禧可是相当受咸丰帝的宠爱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还为咸丰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要知道这可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而这个儿子后来就成为了同治帝哦。

在当时那个情境下,有两样东西堪称慈禧得宠的法宝呢,一个是美貌,另一个就是儿子啦。就凭借着这份得宠的优势,慈禧慢慢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政治方面的事务啦。

在咸丰时期,咸丰帝的身体状况极为不佳,差到了连批阅奏折这样的常规政务都难以完成的程度。而咸丰帝知晓慈禧的字写得很不错,所以,在当时那种自己力不从心的情况下,他便时常安排慈禧来代替自己对各类文章进行批阅处理呢。

这一代所发生的情况可不得了,就因为这一代经历的种种,直接致使慈禧对政治方面萌生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呢,这种兴趣对后来的诸多局势发展等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慈禧对于政治方面的事务表现出了越发浓厚的兴趣。时间并没有过去太久,便有一件事情发生了,而这件事更是让她在对政治的热衷程度上变得愈发疯狂起来。

英法联军发起了极为猛烈的进攻,在这等攻势之下,咸丰帝慌了神,赶忙带着他那些心爱的妃子们,匆匆忙忙地离开了北京城。要知道,北京城可是清朝皇室祖祖辈辈一直生活的地方,可此刻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他们径直朝着避暑山庄奔去,只为到那里躲避这场兵祸之灾。

在那之后啊,发生了一连串的事儿呢,就拿火烧圆明园来说吧,那可真是一场惨痛至极的灾难。这样的一系列事件可把咸丰皇帝的神经给狠狠地刺激到了,对他的打击特别大。打这之后呢,咸丰就一蹶不振啦,整天就待在避暑山庄里头,也没心思去处理什么朝政啦,只顾着在那儿吃喝玩乐来消磨时光呢。最后啊,就在这避暑山庄里,咸丰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与世长辞了。

咸丰帝在临死之际,做出了一个安排,那就是让自己唯一的儿子继承皇位,成为皇帝。对于这件事情,确实也没什么太多可特别提及或者详述之处,就是这么个情况罢了。

咸丰帝的儿子当时年纪尚幼,考虑到这种情况,咸丰帝特意为其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希望在儿子还未长大成人、尚不具备足够理政能力之时,由这八位大臣来辅佐,以保障朝政的正常运转等相关事宜。

咸丰帝担心朝中大臣们势力膨胀,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所以呢,就赋予了慈禧一定的权力,想借此来对大臣们形成一种制衡。然而,咸丰帝也考虑到不能让慈禧就此一家独大,于是呢,另一位太后慈安同样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以此来确保各方势力能够相互制约,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

慈安太后这个人,每每被人提起的时候,真的是会让人忍不住觉得特别可惜呢。

慈安太后啊,她的性情那可是相当温柔善良的。在她身上,充分展现出了一种“母仪天下”的大气风范呢。她的温柔如同春日的微风,轻轻拂过人心,给人带来温暖与舒适之感;而她的善良更是发自内心,对身边的人也好,对天下百姓也罢,都饱含着一份深切的关怀。并且,那“母仪天下”的大范,使得她在众人眼中极具威严又不失亲和,一举一动都仿佛是天下女子的典范,备受尊崇呢。

在咸丰帝在位期间,他对慈安那可是极为敬重的呢。只可惜,慈安因为自身身体方面的缘故,一直没办法生育子嗣。您想啊,要是慈安能够有自己的孩子,这皇帝之位说不定也就轮不到慈禧的儿子来坐啦,毕竟在古代,母凭子贵嘛,有了皇子那在后宫中的地位可就大不一样咯,只可惜慈安没这个福分。

倘若当时是另外一种情况的话,慈禧也就不可能在后来发展到一家独大的局面。要知道,当时的局势存在多种可能性,如果某些条件或者因素有所不同,那么慈禧想要实现一家独大就没那么容易了,可实际情况就是后续慈禧真的做到了在权力方面一家独大,这说明当初的形势发展是朝着利于她掌握大权的方向去了,而要是在关键时候有不一样的走向,那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她后来这般一家独大的状况啦。

要知道,就算慈安掌握了大权,其实也没办法挽救已经走向衰败的清王朝了。不过呢,即便如此,她要是处在那个位置上,最起码能做到不会让自己的国家那么早就走向灭亡。也就是说,她掌权的话,总归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一下清王朝覆灭的进程呢。

咱们来说说这么一种情况,有些人呢,在得到权力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张狂起来,一门心思地疯狂去抓取更多的权力,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呢。

慈禧内心对权力的渴望日益变得强烈起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断地有人在一旁对她进行干扰。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慈禧慢慢地就萌生了要去打压别人的念头。

之后呢,在恭亲王奕䜣出手相助的情况下,那顾命八大臣最终被成功除掉了。当时的形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在奕䜣的有力协助之下,使得顾命八大臣的局面发生了重大改变,进而他们被从原有的位置上给除掉了,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局势演变过程中,也是有着不小影响的呢。

慈禧手中有一张极为关键的“王牌”,那便是奕䜣。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没有奕䜣这位有着特殊身份的大清皇叔伸出援手,仅仅凭借慈禧和慈安这两位太后的力量,想要去打败那八位大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呢。那八位大臣也都不是好对付的,个个都颇有手段,所以要是没有奕䜣的助力,慈禧和慈安面对他们还真会感到十分棘手呢。

要知道,这所谓的第一张王牌,它能发挥作用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哦。它起作用的情况仅限于双方携手一同去铲除那些政敌的时候呢,过了这个特定阶段,它的那种效力也就没啦。

在清朝后期,大部分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了慈禧、慈安以及奕䜣这三个人的手里。而在这当中呢,要说哪个人最让慈禧心里觉得不满意,那毫无疑问就是奕䜣啦。

第二张王牌

事实上,在当时那个阶段,奕䜣在诸多方面的表现那可都要比咸丰帝出色得多呢。就拿各方面能力来说吧,奕䜣无论是才学、见识,还是处理事务的能力等等,总体上都有很不错的表现。然而呢,让人有些难以理解的是,道光帝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就好像脑子突然糊涂了似的,最后居然把至高无上的皇位传给了咸丰帝。要知道这咸丰帝啊,在很多事情上那可真的是干啥啥不行,和奕䜣相比,确实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差了那么一大截呢。

之后呢,有件事可让慈禧愈发不满起来了。那就是奕䜣竟然生出了想要取代同治帝的念头,要知道这同治帝可是慈禧极为看重的,奕䜣此举无疑是一下子触碰到了慈禧心里绝不容他人侵犯的底线啦。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别说是慈禧了,她压根就不可能同意,就连慈安呢,她也不同意。这慈安还并非同治帝的亲生母亲呢,可即便如此她也不赞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有原因的,要晓得这同治帝的存在可是她们二人权力来源的根基所在。就因为这个缘故,慈禧手里有一张很重要的“牌”,那就是她作为皇帝母亲的这个身份,这可以算得上是她的第二张王牌啦。

咱们来思考一下,倘若慈禧没有她所拥有的那种特殊身份的话,当初咸丰帝还会把权力交到她的手上吗?这确实是个值得琢磨琢磨的事儿呢。

在这种情况下,想必就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慈安她又不是同治帝的生母,那她怎么还会拥有权力呢?”

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各方势力相互制衡之外呢,慈安可是备受众人敬重的皇后。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要是慈安她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这个儿子还当上了皇帝,那如此一来,慈禧恐怕就很难再有机会去施展她的那些手段、掌握那样大的权力了,哪里还会有慈禧后来那些事儿呢?

可以这么说,慈禧之所以能够拥有权力,那可完全是靠着自己儿子才得以实现的呢。她儿子的存在,成为了她获取权力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因为儿子这个因素,她才有了拥有权力的可能。

要知道,奕䜣心里要是存了想自己当皇帝的念头,这在当时那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毕竟皇位传承有着既定的规矩和秩序,哪能随随便便就由着个人想法来呢。所以啊,慈禧太后他们察觉到这种情况后,就开始绞尽脑汁地谋划着,想着各种办法要把奕䜣给扳倒,好消除这个可能会威胁到现有统治格局的隐患呢。

奕䜣干下的那些不光彩的事儿着实太多啦,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呢。就因为这样,慈禧太后直接吩咐下去,让人把奕䜣所犯的种种罪行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好让大家都清楚他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不妥当的事儿。

原本以为借着这一次的处罚举措,就能够完完全全地将奕䜣给扳倒,让他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可谁能想到呢,慈禧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啊,还是显得经验不足,想法过于简单了,最终并没有达成把奕䜣彻底扳倒的预期。

奕䜣一开始是遭到了罢官的处置,不过呢,时间并没有过去太久,他的那些亲信们便开始行动起来,通过种种手段又将他重新推到了相应的位置上。如此一来,奕䜣所拥有的势力依旧是相当强大的,绝不能被小看。

当然啦,在这件事情当中也是存在一定损失的。就拿奕䜣来说吧,他仅仅是失去了议政王这个头衔而已。不过呢,这对他来讲,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就算没了这个头衔,他也依旧能够像以往一样参与商议朝廷的政务。

在那个时候,奕䜣的权力能够达到如此稳固的程度,这其中是有缘由的。主要呢,就是因为他可是军机处的头号人物,简单来讲呢,在军机处他有着重要地位,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他是掌握着些许兵权的,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身份和所掌握的权力资源,才使得他的权力得以稳固下来呢。

俗话说得好,“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放在清朝末年那个战乱不断、局势动荡的时期,也是很有道理的。要知道,在那样的年代,如果自身没有些真才实学、真本事的话,那最好还是别去掌握兵权为妙呢。就拿奕䜣来说吧,他,可就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在中法战争期间啊,出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清军遭遇了大败。而就是这场大败,恰好让慈禧太后找到了借口。你想啊,原本可能在其他事情上还不太好有啥动作呢,这下因为战争失利了,她就有了可以拿来利用的由头啦。

在这次战事遭遇失利的情况之下,慈禧瞅准了时机,又一次对以奕䜣为首的那几位军机大臣展开了弹劾行动。这一番操作下来,那可真是够厉害的,就好比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般,慈禧直接来了个连根拔起的架势,把这些军机大臣们的根基都给动摇了,几乎是将他们从原有的重要位置上一下子就给拉了下来。

这下可算是彻底没希望啦,奕䜣他们往后是再也找不到能够卷土重来的机会喽。

兵权啊,它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呢。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驾驭它的能力,没有相应的本事,那么手里握着兵权,可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只会给自己惹来挺大的麻烦。就拿恭亲王奕䜣来说吧,很明显,他就没有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呢。

在将先皇的弟弟铲除之后,慈禧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以说真的是“更上一层楼”啦。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朝廷里面,再也找不出任何一个人的权力能够比慈禧还要大的了呢。

估计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了:“那慈安太后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要说谁最有能力威慑住慈禧呢,那就得数慈安啦。据相关的说法,慈禧在当年最为惧怕的人恰恰就是慈安呢。

慈禧刚进宫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事儿。她不小心违反了宫中的条例呢,这慈安可没跟她客气,直接就在众人面前责备起慈禧来了。就因为这一回的事儿,打那以后,慈禧只要一见到慈安,那状态就跟老鼠见到猫一模一样,心里头估计是害怕得很呐。

第三张王牌

你所描述的内容存在事实性错误,慈禧是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而慈安是咸丰帝的皇后,她们并非你所说的那种关系呢。正确的情况是,在咸丰帝去世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一同垂帘听政。虽然慈禧在政治上较为活跃且有一定手段,但在名分上慈安是正宫皇后,地位更为尊崇。起初慈禧也不敢过于放肆,很多大事按规矩还是要和慈安商量着来,表面上对慈安也是保持着应有的敬重态度,哪怕到后来在权力掌控方面两人存在诸多博弈等复杂情况,但一开始大体上还是维持着这样一种相对的状态。

要知道,慈安这人啊,对权力那是完全不感兴趣的。她心里明镜儿似的,看得特别清楚,慈禧早就已经沦为权力的奴隶啦,被权力给死死地束缚住了,一心就只想着追逐权力呢。

就这样,慈安选择了成人之美,她以自己身体感觉不太舒服作为缘由,在此之后便很少再去插手管理朝廷的政务了。

慈安呢,虽说已经暂时从一些事务中隐退下来了。不过呢,要是遇到了特别重要的大事,慈禧在私下里还是会去找慈安一同商量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只有这样,慈禧心里才能够踏实、安心呢。

从这样的情况来看,似乎慈禧表现得挺尊重慈安的呢。但实际上呢,慈禧心里头早就对此心怀不满啦,只是表面上可能没有完全显露出来而已。

慈禧之所以会心生不满,首要的缘由那肯定得说是因为慈安要更为厉害。您想啊,即便慈禧手中掌握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可要是她妄图如同扳倒奕䜣那般去扳倒慈安的话,那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儿。说不定到最后,反而是慈禧自己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落得个被反制甚至被彻底打败的下场呢。

要知道,慈安在的时候,慈禧老是会有一种感觉,就觉得好像有个人一直在她上面压着她呢,这个人就是慈安啦。也就是说,只要慈安存在着,慈禧心里就始终摆脱不了这种被人压一头的感觉。

另外,有一件事让慈禧心里特别气愤,那就是她亲生的儿子,和她之间竟然一点儿都不亲近。

慈禧整天都忙于寻思着怎样去获取更多的权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她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只看重权力的状态,仿佛眼里心里就只有权力这件事儿了。而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呢,也不幸地沦为了她用来获取权力的工具,着实让人感慨不已呢。

像这样的一对母子,彼此之间又怎么会存在着真正的感情呢?很难想象他们会有那种真挚深厚的情感,毕竟从所呈现出来的种种情况来看,确实让人觉得他们不太可能拥有货真价实的感情呢。

同治心里一直觉得特别温暖的一点是,在他的生活中,慈安太后对他真的特别好。慈安太后给予他的关怀与爱护,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一般,让同治在宫廷生活中感受到了那份真切的温情,所以这一点一直让同治印象深刻且心怀暖意呢。

慈安自己并没有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呢,她后来就一直是把同治当作自己的亲儿子那般去对待的哦。从各方面来看,他们两人相处起来,那真的就和真正的母子没什么两样呢,那种感觉是非常真切的哦。

慈禧已然被权力给蒙蔽住了双眼,在她的认知当中呢,就觉得慈安也是存了利用自己儿子去谋取权力的心思呢。在慈禧的眼里,权力仿佛成了最重要的东西,以至于她看什么都好像和权力争夺相关,就连慈安,她也认为其有着那样借助儿子来获取权力的想法,全然不顾可能并非如此的真实情况。

事实确实如此,一个人自身是怎样的,往往就会以那样的视角去看待别人呢。就好比自己有着某些特点或者思维方式,在看待他人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把别人想象成和自己差不多的样子,真的是应了那句“果然什么样的人,也会把别人看成什么样”。

话说回来,那慈禧的第三张王牌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清朝皇室的祖传家法啦。

实际上呢,这所谓的家法,和其他王朝在当时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哦。就拿大清来说吧,它的家法简单来讲呢,就是要把王位传递给下一辈人,就是这么个情况啦。

就拿同治帝来说吧,他是属于“载”字辈的。按照正常的皇位传承顺序,在他去世之后,理应当把皇位传给“溥”字辈的人呢。

要知道,当时慈禧可是大权在握,在皇位传承这件极为关键的事情上,她自然是不会袖手旁观的,肯定得插上一手,去干预皇位到底传给谁这件大事。

然而,慈禧太后可没按照常规的做法来行事。要知道,在“溥”字辈当中,并没有能让慈禧加以利用的合适人选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年仅四岁的光绪帝就被推上了皇位。而这一上位,也就注定了他此后的一生都要被困在犹如囚笼一般的环境之中啦。

话说在光绪被确定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父亲得知了这个消息。按常理来讲,儿子能当上皇帝,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应该满心欢喜才对。可这位父亲呢,不但没有丝毫的开心劲儿,反而是一下子瘫倒在了地上,紧接着就大哭了起来。这是为啥呢?原来,他心里可明白得很呐,在当时那种局势下,自己的这个儿子一旦坐上皇位,那是注定要成为一个傀儡的,啥事儿都做不了主,只能被别人操控着。想想自己的儿子要面临这样的处境,作为父亲的,又怎么可能不难过呢?这心里的悲痛,也就只能通过这大哭宣泄出来了。

大家可能会疑惑,慈禧为什么要选光绪帝呢?这其中的原因啊,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关系亲近。光绪帝的母亲,实际上是慈禧的亲妹妹呢,就因为有着这层亲属关系,所以慈禧才选中了光绪帝。

慈禧把自己的外甥弄来当了傀儡,如此一来,这手里的权力就好似牢牢粘在了她手上,想甩都甩不掉喽。

在当时的情形下,只要皇帝始终处于慈禧的掌控之中,成为她手中可以随意操纵的傀儡,那么慈禧就能够稳稳地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毕竟嘛,和外人相比,自家的亲戚总归是要更容易沟通、更好说话一些的呢。

倘若换成其他人家的儿子,慈禧说不定就没办法将其掌控住呢。要知道,换了别人的儿子,那情况可就不一样啦,以慈禧的手段或许都难以驾驭得了这样的人哦。

就算光绪帝出现提前驾崩这样的情况,要知道,慈禧那时候还是有办法继续掌控局势的。她完全可以依照祖宗家法的相关规定,另行挑选合适的人立为皇帝呢。通过这样的操作,权力就能够始终稳稳地掌握在她自己的手里,不会被其他任何人给夺走。

慈禧太后通过一系列手段掌握了政权,并且这一掌握就持续到她生命的终结,时间跨度将近50年之久。在其掌权期间,她做出了诸多祸国殃民的行径,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与伤痛,也正因如此,她着实堪称是我国历史进程中极为负面的存在,犹如一颗危害极大的毒瘤一般啊。

0 阅读:0
大嘉聊历史

大嘉聊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