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1969年6月9日,国家杰出军事领导人贺龙元帅去世,终年73岁。然而贺龙的骨灰直到六年后才得以安放在八宝山。在这期间,周总理深感悲痛与自责,1975年,在安放仪式上他鞠了七个躬,表达对未能保护贺龙的悔恨。在贺龙去世两年后,周总理才得知此噩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延迟?在贺龙去世和周知晓之间,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
自从投身军旅,参与革命斗争以来,贺龙以他果敢决绝、快意恩仇的性格在军中享有盛誉。年仅18岁时,他目睹了家乡地主豪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和横行霸道,心中愤懑难平。无法忍受这种不公,他毅然决然地投入革命洪流,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国民党的前身)。
1917年,在支援湖北的战争中,贺龙只身来到慈利县,手中空无一物。面对当地军阀的武装士兵,他毫不畏惧,巧妙地利用两把菜刀作为武器,成功缴获了敌人的两支枪械。凭借这微薄的武器,他迅速组建了一支革命队伍。这段英勇事迹就是“贺龙二把菜刀闹革命”的传奇由来。
1927年,正值历史转折的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周总理在周逸群的陪同下,特意拜访了时任国民党第20军军长的贺龙,旨在进行统战工作,争取他的支持。出乎两人意料的是,贺龙在认真聆听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后,深深被其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所感召。他激动万分,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激昂地说道:“我贺龙从军多年,革命半生,今日方知真正的前进方向!今后,我和我的部队将追随共产党,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指挥才能,使他屡次取得关键性的胜利,赢得了同僚和部下的高度赞誉。他的事迹传遍了军中,甚至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蒋介石深知贺龙的影响力和实力,试图将他纳入自己的麾下。他开出丰厚的条件,许诺高官厚禄,企图以此打动贺龙,为自己所用,增强自身的力量。
但蒋介石的拉拢之举并未奏效。他派出的说客们,无论是试图劝说还是威逼,都无法改变贺龙的坚定立场。有的说客被贺龙直接扣押,有的甚至遭到了更严厉的对待。蒋介石耗费了大量精力和资源,仍然无法动摇贺龙的信念。其中一位被派遣的说客就是他的心腹李仲公。
李仲公在蒋介石身边担任要职,是其倚重的谋士之一。他深谙政治策略,善于游说,曾多次为蒋介石出谋划策。1927年,国内局势紧张,政治风云变幻。李仲公受命前往汉口,计划策动驻扎在那里的部分将领,促使他们倒向蒋介石的阵营,以巩固蒋在军中的影响力。
贺龙是李仲公此行的主要目标。然而李仲公与贺龙素未谋面,直接登门拜访,恐怕会被拒之门外,甚至引起对方的警觉。思索再三,他想到了贺龙部下的一位旧识严仁珊。两人曾有过交情,李仲公决定借助这层关系,寻找接近贺龙的机会。
贺龙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与部下关系融洽,常常到他们家中走动,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求。这种作风在军中广受好评,也为李仲公的计划提供了便利。他以拜访老友为名,住进了严仁珊的家中,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为了不引起怀疑,李仲公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只是含糊地表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贺龙。
不出所料,没过多久,贺龙便如往常一样来到严仁珊家中探望。见到贺龙的到来,严仁珊觉得这是一个引荐的好机会,便对他说:“蒋介石的秘书长李仲公在我家,他想见见您。”贺龙听闻此言,眉头微微一皱,心中闪过一丝警惕。
虽然不清楚李仲公的具体来意,但贺龙明白,蒋介石此时在政治上动作频繁,与他的立场有所不同。他对与蒋介石的接触持谨慎态度。然而考虑到直接拒绝可能带来的影响,他还是决定见一见李仲公,看看对方究竟有什么打算。
初次会面时,贺龙对李仲公的印象并不好。他觉得对方言辞虚伪,态度中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意味。即使这样贺龙仍然保持着礼貌的态度,与他客套了几句后便借故离开,没有给李仲公深入交谈的机会。
李仲公意识到,想要说服贺龙,需要更周全的计划。他决定以社交活动为契机,拉近与贺龙的距离。第二天,他精心筹备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多位川军、滇军的将领,希望借助群体的氛围影响贺龙。他特别派人再次邀请贺龙出席,表达了诚挚的期望。
宴会当天,贺龙按时赴约。他一进入会场,便察觉到这次宴请的规格非同一般。到场的都是各路实力派将领,场面奢华而隆重。这让贺龙更加警觉,他暗自思忖,李仲公如此大费周章,必定另有图谋。
果然,宴会结束后,李仲公再次邀请贺龙前往严仁珊家,借打牌之名,实则想与他深入交流。贺龙心中明了,李仲公的真实目的终于要揭晓。他决定顺水推舟,看看对方究竟有什么打算。
在轻松的氛围中,李仲公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他恳切地表示,希望贺龙能加入蒋介石的阵营,为其效力。他强调,只要贺龙点头,任何条件都可以商量,职位、金钱、资源,都不是问题。
贺龙听完后,脸色逐渐冷峻。他是一位以人民利益为重的革命者,投身军旅以来,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面对李仲公的利诱,他感到既愤怒又失望。他严肃地回答道:“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我贺龙为的是国家和人民,不是为了私利。请转告蒋先生,我的心意已决,不必再费心了。
考虑到当时政治局势复杂,蒋介石尚未公开与共产党决裂,贺龙并未采取过激的行动。他命令手下将李仲公暂时扣押,随后将此事上报给了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的唐生智,交由他处理。
最开始,有人建议直接处决李仲公,以儆效尤。然而国民党内的进步人士邓演达得知此事后,亲自出面为李仲公求情。邓演达在党内德高望重,他强调应以大局为重,避免内部矛盾激化。鉴于邓演达的劝说,贺龙最终同意释放李仲公,但他心中明白,此事恐怕不会就此结束。
李仲公在被释放后,对贺龙充满了怨恨。他的任务不光失败,还受到了屈辱,这让他无法咽下这口气。从那时起,李仲公与贺龙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之后李仲公在随蒋介石时未能建立显赫的功绩,但贺龙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勇敢的决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人民群众敬称其为贺龙元帅。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巩固国内政局的稳定,政府决定吸纳一些民主人士参与国家管理。此时李仲公却提出要担任某省省政府主席,这一要求让许多同志感到其野心过于肆无忌惮。一次周总理安排与李仲公会面讨论其请求。会谈中,李仲公正试图争取更高职位时,贺龙元帅突然出现,让李仲公惊慌失措。贺龙当面揭露了李仲公曾试图拉拢他反共的过往,李仲公听后脸色苍白,慌乱中匆忙告辞。
李仲公最后只在政府中获得了一个普通职位,他对贺龙的怨恨却更加深重,暗中誓言必须报复。在一段动荡的年月里,李仲公与一些反革命势力勾结,伪造了两封意图诬陷贺龙的信件,信中指控贺龙企图通过他投降蒋介石。这些捏造的证据最终使贺龙受到政治对手的严重打击,不幸在重压之下离世。
直到两年后,周总理才得知贺龙的不幸离世。此时他自己也被确诊患上了癌症,生命进入了倒计时。虽然自身正与病魔抗争,这个消息仍让周总理深受打击。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自责之中,为未能保护贺龙免遭如此悲惨的命运而感到沉重的内疚。这种负罪感如山般压在他的心头。即使在自己健康每况愈下、肩负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周总理依然坚定地决心要为贺龙平反昭雪。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逝世。四天后,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庄严的追悼会。国家最高领导人齐聚一堂,连毛主席也罕见地亲自出席,向这位逝去的战友致以最后的敬意。目睹昔日的同志相继离世,毛主席深受触动,内心充满了悲痛和对革命岁月中牺牲与情谊的深刻反思。追悼会上,毛主席表示要重新审视贺龙的问题。这一重要表态没有逃过周总理的注意。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是时候采取实际行动,为贺龙恢复名誉了。
负责调查贺龙案的华国锋将手中获得的两封所谓的“求降信”提交给了公安部的专业人员。这些信件的信封确实显得年代久远,纸张泛黄,字迹模糊不清,似乎经过了多年的岁月洗礼。经过公安部专业团队的仔细鉴定与化验,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他们对信纸和墨汁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显示,信纸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厂中生产的,而墨汁中含有的某些化学成分也是建国后才开始使用的。所以公安部门得出的结论是铁证如山:这两封信件是后来伪造的。
当公安部的调查人员了解到真相时,他们无不感到震惊和愤怒。贺龙元帅,这位在革命岁月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竟被这样恶意陷害,最终在误解和孤立中结束了生命,这让每一位调查人员都感到心痛和不忍。
华国锋携带这一切确凿的证据,赶往中南海,向周总理汇报了整个调查的过程及其结果。调查文件中包含了公安部对信件真伪的详细报告,还附有对李仲公进行法律制裁的建议。
周总理接过文件,沉默地翻阅着每一页,他的脸上显露出深深的忧郁与哀伤。他知道这份报告是对贺龙的平反,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纠正。读完后,他深深叹息一声,仿佛要将心中的重负一并呼出。然后他缓缓抬头,眼中带着几分疲惫和无奈,对华国锋说道:“算了吧,他都已经80多岁了,就是将结论告诉他,也会把他吓坏的,眼下还是给贺龙同志平反更重要。
随后周总理指示华国锋和纪登奎准备一份关于为贺龙恢复名誉的正式报告,还有一份中央的官方通知。到了1974年9月15日,他们将这份《中共中央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提交给毛主席。
1974年9月29日,毛主席批准了这份文件,它随后作为中央第25号文件正式发布。到了1975年6月9日,也就是贺龙去世七周年的时候,中央组织了一个仪式,正式为贺龙的骨灰找了一个安放的地方,并且公开地恢复了他的名誉。
至于李仲公,虽然因为年纪太大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惩,但他后来被撤掉了所有职务,每个月只能领取八十块钱生活费,过得相当困苦。到了1978年5月20日,李仲公因病去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