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孔子的地位开始恢复?

肆点和肆点 2024-11-26 03:01:51

如何看待孔子的地位开始恢复?部分人有一个感受,孔子的地位开始恢复。这个感受来自于哪里?对比,几代人的记忆里,我们是曾经“要打倒孔家庙”,那为什么现在关于孔子的内容、活动,又频繁起来?

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曲阜市申报的祭孔大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1月,李文广被评为祭孔大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要理解这个感受,首先这个感受要做个分解:

第一点——孔子开始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各种活动场合,是孔子的正面的积极作用一直是被肯定,如今宣传孔子,本身宣扬的也是孔子对于我们文明的正面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方面的贡献;

第二点——我们对孔子的否定,确切的说,是儒家(孔子不等于儒家,不认可这句话或不愿意讨论这个观点,那后面的文字就不用花时间看了)。主要目的,是批判、清除,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基于孔子的礼的理念,发展,强化起来的,如愚忠、愚孝、愚昧等各种消极思想。

小结:孔子地位的恢复,确切点表述:对于孔子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客观的评价,对于后人基于孔子,形成的儒家,特别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而导致的消极影响,不能简单归因于孔子本人。

那么为什么,现在,孔子的地位开始恢复呢?个人近年,写了不少关于《论语》的体会,借助于学习理解教员的《实践论》《矛盾论》,对于这个问题,分析梳理,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矛盾或者根本原因,是发展的需要:第一 扩大内需

从1998年,高层提出扩大内需;后面,2008年、2014年继续提出扩大内需;到2020年,高层进一步提出国内大循环。而扩大内需,重要的环节之一:文旅产业发展。“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文旅产业里,许多文化古迹,孔孟之学就变成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孔孟之学对于我们文化的影响,与许多文化古迹的关系,就像做菜要放盐,婚宴要有酒,如果不放盐,不上酒,这菜就没有灵魂,这婚宴就不像婚宴。既然要扩大内需,要发展文化古迹相关文旅产业,要谈孔孟之学,自然要展现孔子的正面形象,表述他的积极作用。

第二 国学兴起

国学的兴起,与扩大内需有一定关联,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文化自信”。2016年,中央提出的“四个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而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重要组成,就是孔子的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其中《尚书》《诗经》《春秋》《易传》,源远流长,传承千年,深刻的影响了我们这个文明。

主观原因:

第三 孔子的杰出贡献个人的水平谈这个点,缺乏说服力。只能说抛砖引玉,以个人的感受,说下个人对孔子认识的转变。前面有提到,孔子不等于儒家。个人为什么会这么说?来自于这两年对《论语》的研读,正是对于492篇约16000字的《论语》的研读,结合自己的阅历,才会说:孔子不等于儒家。

在没有读《论语》之前,个人是把儒家的消极影响,等同于孔子的思想的。比如,一些儒家学者提倡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德报怨”等等这些观点,我都认为是孔子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愚民之术。在研读过程中发现,孔子的本意,被人断章取义了!最直接的就是,孔子的本意就不是“以德报怨”,而且,这四个字,根本就不是孔子说的,全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明明说的是以直报怨,却被人张冠李戴为“以德报怨”!

认真研读《论语》,就会发现许多孔子的思想里面有许多,予,后世产生极大积极正面的影响的内容——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小结:因为发展的需要,对孔子的客观评价就变成一件重要的事情,而能支持这些客观评价的根本,在于,孔子本人对于我们文明积极的贡献。



1 阅读:41
肆点和肆点

肆点和肆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