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的襄阳隆中,水镜先生司马徽望着刘备离去的背影,对弟子徐庶叹息: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也。这句话如同预语,二十年后蜀汉政权在白帝城的落日中轰然崩塌。再次翻开《三国志》泛黄的书页,你会发现刘备集团的失败,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复杂。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跨有荆益战略看似完美。但刘备入蜀时带走庞统,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这个决定埋下了致命隐患。关羽北伐襄樊时,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荆州三郡尽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荆州之失,非战之罪,乃用人之失也。事实上,关羽性格傲慢,与东吴关系恶化,刘备却未及时调整荆州防务,导致蜀汉失去最重要的战略支点。
刘备入蜀后,面临益州本土士族的强烈抵制。法正建议内修政理,外结孙权,但刘备急于称帝,引发士族不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提拔荆州派系的魏延为汉中太守,益州士族领袖李严仅获中都护虚职。这种荆州派与东州派,益州派的权力斗争,导致蜀汉内部四分五裂。诸葛亮执政后推行严刑峻”,虽暂时稳定局势,却加深了士族的离心倾向。
章武元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曾劝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但刘备被仇恨冲昏头脑,率领八万大军东征。陆逊在猇亭采用火攻,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不仅耗尽蜀汉精锐,更让诸葛亮《隆中对》的两路北伐计划化为泡影。战后的蜀汉“户口损耗,十不存一”,国力一蹶不振。
建兴五年,诸葛亮首次北伐。他明知益州疲弊,仍选择以攻代守。街亭之战马谡失街亭,并非偶然。蜀汉人才断层严重,关羽、张飞、赵云等老将凋零,新生代将领廖化、张翼难堪大任。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悲叹: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恰恰暴露了蜀汉政权的结构性危机。
后人们往往将蜀汉的失败,归咎于后主刘禅的昏庸。但历史的真相是残酷:刘备集团的失败,是战略失误、派系斗争、人才断层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水镜先生的预言,早已暗示了蜀汉政权的宿命,在那个士族门阀掌控天下的时代,仅凭几个谋士的智慧,根本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如果刘备能在荆州问题上稍微谨慎,在益州士族政策上更包容,在夷陵之战前更冷静,三国的历史或许会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后人无尽的叹息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