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破坏与被破坏,都源于傲慢与自恋

会飞的奶油蛋糕 2025-03-21 10:34:35

一个人受到的痛苦大都来自“边界感”的缺失,而主动破坏边界与被动承受的,都源于自身的傲慢与自恋。

无法拒绝别人、无法表达自己甚至是自卑的人,都难免陷入傲慢与自恋的误区。

破坏边界的底层逻辑

有人说:“才华不会让人痛苦,认为自己有才华却是痛苦根源。”

人们常常把自己当作世界中心,以自我认知定义一切。那就容易缺乏“边界感”,甚至不自觉去破坏别人的边界。

从另一个方向来说,他们其实没有破坏别人的边界,也有边界感。

他们只是把一切都放进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上帝的角色操控或者评价一切。

在这种傲慢与自恋前提下,自我世界中的一切异常都让自己不舒服。故而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指手画脚,妄图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或者把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

非我族类,其心必诛,这其实也是一种恐惧。

这就像是羊群里面出现一头狼,羊无法理解狼吃肉的行为,害怕这种未知会带来危险。

羊坚信常年来吃草的行为,以及披上的羊皮都是对的。所以妄图把狼的皮毛刮掉,强迫它吃草,威逼它穿上羊皮,让狼变成羊。

如果,狼变成了羊。这种结果成为羊自我认知的验证,这再一次加深了羊的傲慢与自恋。

如果,狼依然是狼,羊就会愤怒、恐惧或者担忧。

生活中,这种希望天下趋同的行为往往出于善意。

特别是父母,他们要求子女当教师、当医生、考公甚至是结婚生子,想要纠正孩子离经叛道的行为。

他们的出发点,不过是希望子女能够走一条被验证过,更安稳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绝大部分的危险都可预料,也可控制,父母也更能提供庇护。

如果子女“大逆不道”,父母便会焦虑、恐惧。子女走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机遇未知,危险未知。

而父母更加担忧的是未知的危险,不知道自己或者孩子能否承担。他们年华逝去,身体逐渐孱弱,只能由孩子独自承受这份未知。

其实,每一种认知都是一种障碍,获取的知识也会成为枷锁。

突破这种认知局限,以谦卑的姿态看待一切,永远保持怀疑态度,拒绝因循守旧,这才能真正拥有边界感。才不会肆意去破坏别人的边界,永远保持人际交往的“缝隙”。

当然,怀疑一切并不是做“杠精”,是要保持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

怀疑别人,所以不会被他人评价、建议牵着走。怀疑自己,故而能自我迭代,不断充盈自己。

边界被破坏的底层逻辑

被破坏边界,从而感到痛苦的人,其实也是傲慢和自恋的。

我曾经很痛苦,总是无法拒绝别人。那些伤害,或者自以为是的“为我好”,总是会影响自己,让生活和心理变得一团糟。

在很多时候,生活并不苦涩,只是自己擅长自讨苦吃。

这种坚定的“难以说不”,其实也是把自己当作世界中心,把自己以为的当成真理,无法撼动,不可磨灭。

自己以为即使拒绝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选择不言不语;自己以为别人生而为恶,无法改变,所以保持沉默;自己以为父母就是要操控自己,答案已知,所以拒绝交流。

这种“我以为”,其实也是自以为是的傲慢。

认为别人就是自己认为的样子;认为事情的走向,就是内心推演的样子。以“神”的姿态,在各种行为、语言上添加自我认知的色彩,然后再对其注解。

这样得出的结论还合理吗?为此保持沉默的自己,是否有点愚蠢?

想要不被伤害,受害者也要保持谦卑。不单独以主观意志评判一切,任何结论,都应该是当事人双方提供观点、论据,然后加以讨论,得出的。

这种交流是现实且双向的,而不是在脑海里的自我推演。如果以“我以为”来对他人进行判决,这对别人来说,并不公平。这种判决只是“未完待续”。

法院判决,也需要双方申辩。人际关系的交往,也应该开诚布公地交流,不舒服就说出来,不愿意也要说出来,喜欢、愉悦也应该表达出来。然后,倾听别人的观点、感受。

如果结局跟“我以为”的一样,那至少可以为“判决”画上完美的句号。如果是自己想错了,至少不会自讨苦吃。

我曾经以为父母就是要我飞黄腾达,结婚生子,然后他们就能好好享受天伦之乐。我常常为此痛苦,甚至想要远离。

后面交流之后,发现他们最核心的期盼不过是:让子女健康、快乐且长寿,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改变。

而这些年的辗转反侧、支离破碎,都不过是自己傲慢与自恋的结果,显得很愚蠢。

真正的边界感,其实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保持谦卑,拒绝傲慢与自恋。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一切如其实是。千篇一律过于呆板,各有千秋才能花团锦簇。

与君共勉!

0 阅读: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96

用户10xxx96

1
2025-03-25 20:54

别人伤害你的时候不仅经过监控策划而且还随心所欲 结果还指责你要有边界 可笑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