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何其有幸,见证千古豪情、惆怅与哀愁

京都闻道阁 2024-09-20 10:23:32

文丨邓先许

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栏杆”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构件,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蕴含着独特的意味。它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承载了文人墨客们的万千情思;它可以是豪情壮志的抒发,可以是家国情怀的承载,也可以是哀愁无奈的象征。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转,也见证了文人墨客们的喜怒哀乐。栏杆,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因此,被迁客骚人们写进诗词里的“栏杆”也数不胜数。

辛弃疾那句“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如同一记沉重的鼓槌,敲打着人们的心灵。那被拍遍的栏杆,仿佛是他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的寄托。他渴望上阵杀敌,收复失地,却只能在岁月中蹉跎,栏杆成为了他抒发心中愤懑的对象。每一次拍击栏杆,都是一次对命运的抗争,对理想的坚守,那栏杆,见证了他的豪情壮志,见证了他的落寞与惆怅,也见证了他无边无尽的无奈。

陆游喊道:“凭栏处,潇潇雨歇”,他在栏杆边勾勒出一幅悲壮的画面,在风雨交加中,他心中怀着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他望着远方,思绪万千,也许在那一刻,他看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看到了百姓的苦难,却看不到国家的未来。那栏杆,成为了他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承载着他的家国情怀,如同他坚定的信念一般,屹立不倒。

李煜在愁苦中感叹:“独自莫凭栏”,却带着一种深深的哀愁与无悔恨。曾经的帝王,如今沦为阶下囚。对他而言,那栏杆,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回忆,也是一个没有密封的囚笼。作为亡国之君,他不敢凭栏远眺,因为栏杆外的江山已不再属于自己,凭栏只会勾起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亡国的悲痛,凭栏只会让他更加思念过去的繁华与荣耀,对比如今的孤独与凄凉,他那栏杆必定会勾起他心中无尽的痛苦。不知道在国破家亡后,他发出“莫凭栏”的感叹时,是否想到当初应该励精图治振兴国家,而不是装鸵鸟最终痛失家国子民?

柳永在“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中,借栏杆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寂寞;他又说:“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他登高倚栏,面对潇潇暮雨、江天辽阔,心中的愁绪无法排解,将自己的孤独、思念与惆怅融入这栏杆之景中,栏杆成为他寄托愁思的凭借。只是,他硬是凭一己之力,将自己的作品传到了每一处有井水的地方,这恐怕比登楼呐喊吟诵传播更广吧?

除了他们,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诗词中赋予了栏杆独特的意义。晏殊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中,那高楼的栏杆,成为了他思念远方之人的见证。李清照在《点绛唇·闺思》写道:“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易安居士在词中倚遍栏杆,却毫无情绪,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她的孤独、寂寞和百无聊赖,栏杆也成为她闺中寂寞的象征。

当我们站在古老的楼阁前,手扶栏杆,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文人墨客们曾经的情感波动,能看到辛弃疾拍遍栏杆的身影,听到陆游凭栏处的升升叹息,感受到李煜不敢凭栏的哀愁。栏杆,就像一本无言的史书,记录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似乎成了中国人的基因,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

2024-09-12

☆ 作者简介:邓先许,曾为水兵,现居珠海。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