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禅诗,毫无雕琢,蕴含丰富

墨有云水心语 2024-07-13 16:16:52

很多人在生活中喜欢追求完美,遇到问题必须引经据典,不然就一直无法放心。其实很多典籍虽然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也只是相关经验的总结,以及一些合理的推测。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不少书本知识早已过时,甚至可能漏洞百出,如果一直造搬造套,就会极大地束缚人们的思维和行动。

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并追求顿悟、见性成佛。禅者经历过很多磨难,并对生活具有深刻感悟,他们可以摆脱各种羁绊,从而让身心获得自由。下面分享宋代的两首禅诗,毫无雕琢,蕴含丰富,令人过目难忘。

庵中自题

宋代 • 释显万

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云去三更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

释显万是北宋诗僧,一生创作了很多禅诗,可惜其生平资料无从考察,人们也无法进一步了解他的深邃思想。诗人生活在山中的一座古刹中,平时深居简出,喜欢恬静忘忧的生活,这首诗就构思新奇,也充满了禅意。

前两句介绍大师的居所,僧庵位于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岭上,简陋的茅屋中虽然没有任何豪华的陈设,可是由于此处远离喧嚣,只有白云相伴,从而让诗僧感到惬意和自在。

“万松、一间”形成对比,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老僧、白云”结为邻居,传达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超凡境界。白云来去不定,好像暂时借居庵舍,不可能一直长住其间;诗人也经常外出云游,不会一生都困居在此。所以这座茅屋就像一处驿站,而并非其精神家园。

自古以来,白云就被视作悠闲和忘忧的化身,可是它也不得不在三更半夜就去“行雨”,显示出一种身不由己的状态。等到白云即将出门时,回头看见这位老僧依然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这才开始羡慕别人的闲适自得,心中更会惭愧不已。

作者在此采用了拟人手法,“回头、方羡”展示出一种人类的动作和情感,刻画生动,耐人咀嚼。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自己的悠闲生活,而是借助白云的感受,委婉地道出一种怡然自乐和静心修禅的境况。全文一气呵成,又显得水到渠成,不愧为禅诗中的上乘之作。

名实无当

宋代 • 释重显

王转珠国佛祖言,精通犹是污心田。

老卢只解长舂米,何得风流万古传。

释重显,即雪窦重显,北宋诗僧,俗姓李,四川遂宁人。他年轻时削发为僧,由于悟性较高、勤奋刻苦,中年之后便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大师经常云游四方,足迹遍布各地的湖山大川。

前两句阐述作者对禅理的感悟,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就是王子,他长大后见识了尘世间的生离死别等各种现象,于是便希望通过自己的修行,为人们解除这些痛苦。后来他的一些言论被写入佛经,又辗转传播到了中土,并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诗人虽然熟读佛家典籍,有些篇章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可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感悟,大师觉得“精通犹是污心田”,因为那些经文会约束禅者的思想,反而不利于个人的修行,这也正反映出禅宗不立文字的主张。

后两句引用禅宗故事,“老卢”是六祖惠能的俗家称谓,他曾在五祖弘忍大师的吩咐下“舂米”。六祖本来是一位不识字的樵夫,有一次他偶然听人诵经,便能滔滔不绝解释经文,让众人嗟叹不已。

“只解长舂米”是说,如果老卢只是一味地为五祖舂米,不去思考和感悟,岂能获得弘忍的青睐,又怎么能够“风流万古传”。

后来五祖经过考察,最终将衣钵传给“老卢”,让他成为六祖。六祖主张佛性不关文字、修行无需读经,让更多人愿意接近佛禅,从而极大地弘扬了佛法,终于形成一花五叶的盛况。

0 阅读:16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