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王建出身贫寒、仕途不顺,他曾行走于幕府之间,又不辞万里地前往边塞从军,直到不惑之年,才得以当上一个小吏。人到中年都是负重前行,如果遇到困境,即使承受能力超强,也必然感到惆怅和迷茫。
王建也不例外,面对一家老小的生计问题,他不可能一直表现得极其超脱,必然要为前途不断地进行谋划。可是经过几番折腾,诗人依然感觉很多事情都难以遂心。下面分享王建感怀仕途受阻,题写了一首七律,层层递进,结尾令人感慨万千。
从军后寄山中友人
中唐 · 王建
爱仙无药住溪贫,脱却山衣事汉臣。
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
村童近去嫌腥食,野鹤高飞避俗人。
劳动先生远相示,别来弓箭不离身。
王建交游广泛,中唐的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十分欣赏他的才学。他的乐府诗不逊于张籍的作品,边塞诗也被众人交口称赞,体现了才子深厚的文学底蕴。
王建有志难伸,又不想虚度光阴,于是便希望在边塞寻觅机会。可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王建不怕军旅生涯的艰辛,却因为才不经用而倍感痛苦。
这首诗创作于王建身处困境时,诗人在失意彷徨时,又想起了昔日在一起隐居的好友,于是赋诗感怀,希望对方能指点迷津。
开篇交代了作者从军的缘由,“爱仙无药住溪贫,脱却山衣事汉臣。”才子之前一直隐居于林泉之中,后来考虑到修仙无望,又迫于生计,只好暂时脱下隐士衣衫,继续为朝廷奔走。一个“贫”字,揭示出作者所处的困境,也是他弃文从武的原因。
“无药”二字,本指诗人无法获得长生不老的药方,引申为对修道成仙失去信心。“汉臣”,指为大唐王朝效力,唐代诗人喜欢以汉代唐,比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等等。
颔联展现出作者希望改变命运的迫切心情,“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幽寂的林泉远离喧嚣,虽然确实是一个适合修行的好地方,但是对于一位尘心未尽的儒家弟子来说,反而让他感到极其孤寂和枯燥,所以诗人经过反复权衡利弊,终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边关的征程。
夜半时分,梳理白发,表明作者心绪不宁,辗转难眠;天色微亮,立刻就骑着瘦马,踏上征途。这是何等的急切,又是多么的无奈,若不是被生活逼到墙角,岂能随便改变自己的主张。
颈联技法高超,“村童近去嫌腥食,野鹤高飞避俗人。”诗人走到一个村庄,一些村童看见他衣衫破旧,还略带异味,都远远地躲开。
野鹤发现陌生人靠近,赶紧振翅远飞,可见诗人此时的身份显得极其尴尬,既不像凡俗之辈,又并非早已忘机的高士,让村童和野鹤都避而远之。
这两句对仗工整,表达委婉,出句传达出作者被人嫌弃的状态,对句采用拟人手法,彰显了才子久居山林之后,终于与现实生活有了一定的隔膜。
结尾抒写了作者的迷惘和困惑,王建之所以“劳动先生远相示”,说明他已经身在羁旅,又是倍感失意;“别来弓箭不离身”,则表明诗人身在边塞,每天需巡逻站岗,甚至要冲锋陷阵,这样的处境与自己当初来到边塞的初衷相违。
诗人此时一定忧心忡忡,他甚至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太过匆忙,没有三思而后行。全文层层递进,充满了画面感,更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文中记录的诗人经历,也是中唐很多落魄才子的一个缩影,值得人们细读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