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村位于冀中清苑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 1938年起 敌人不断到冉庄“扫荡”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 村民们开始自发地挖掘一些地洞 俗称“蛤蟆蹲” 这些单口洞容易被敌人发现 人们又搞出了“双口洞”的地道 这样即便被敌人发现一个洞口 村民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逃亡,村里第一任支书张森林是冉庄挖洞的创始人 他感到大平原上无险可守 若家家的地道相贯通 再村村相连 必造成一个庞大的、密如蛛网的地道网 游击队员便可在其中行动自如 能打能藏 便于和敌人打游击仗。
从此张森林与骨干们将原先村内的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 顺便将左邻右舍的地洞挖通连在一起 双口洞遂变成了多口洞的模样 地道一般宽0.7米至0.8米 高1米至1.5米 顶部土厚2米以上 ,为了使敌人不能发现洞口 便用夹壁墙、锅台、水井、土炕、牲口料槽作好隐藏。为便于行动 在冉庄周边还挖有交通沟、护村沟 总计达30里长。
张森林他们白天在洞里边工作边隐藏 晚上出来活动打仗 从1939年至1940年间 日伪军控制的京汉铁路被扒轨2次 张保公路遭破坏达10多次 王胡庄至西孙庄公路两侧的电线遭破坏8次 张森林与冉庄游击队的战果昭彰。
地道战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军民打击曰寇的重要战场 1942年3月冀中军区发布《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冉庄将地道战战术不断发扬 地道修得越来越精良 既能朝外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 工事做到五防: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 地道要三通:通高房、通堡垒、通地道外其它村庄 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 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 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 组成一个立体作战火力网。
冉庄村十字街口旁有两棵千年古槐 村民在一棵槐树上悬挂了一口从村里北大寺搬来的铜钟 用来报警 当日军来袭时即有人敲响, 村民钻入地道后 地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 可以将地道隔离 通道两端有翻板陷阱 跌入陷阱的敌人只能去见阎王 卡口是地道内比较矮小的地方 如果敌人把水或毒气放 民兵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
地道中还建有指挥所、休息室、厕所、储粮室、水井、通气孔、瞭望孔、射击孔和地下兵工厂 兵工厂打制大刀、长矛、土枪 制作地雷、手榴弹、翻火子弹等武装,并且地道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 村连着村 便于互相转移策应打仗 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退可防、撤可走的地下堡障。
从1942年11月起 日伪军开始在冉庄周边修筑碉堡、炮楼及挖掘封锁沟 意图破坏冉庄地道网 ,张森林领着民兵发动全村老少以双手及锨、镐等简陋工具 开始扩建以十字街口为中心的东西南北4条主要干线及24条支线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 全线共达32里长 同时村内主要路口都修有地堡、观察点、暗室及墙角枪眼 形成了一副地上地下一齐开打 村落战、地雷战、地道战相结合的战斗网。
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间 张森林在耿庄南场一老乡家 召开会议中遭汉奸出卖不幸被捕 面对敌人的酷刑和逼写归降书 他大义凛然挥笔写下遗诗《就义辞》:“…人去留得英魂在 唤起民众报国仇”字样,英雄的冉庄人民化悲痛为力量 誓死不当亡国奴 在继任村支书高振福和村长王玉虎的领导下和驻村八路军帮助下 于1944年冬 基本完成地下长城网 并同时开展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 保家卫国 为在平原地带巧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做出了榜样。
1945年4月1日 日伪军500多人进犯冉庄 冉庄民兵20多人打死13名日伪军 敌人被迫溃亡,5月的1个早晨 2个多团的日伪军再次进犯冉庄 冉庄民兵30多人先在村口阻击一阵子 尔后钻入地道通过瞭望口进行观望 待敌人进入地雷区后将地雷拉响 当场炸死数名鬼子兵 与此同时 邻近村镇的民兵也通过地道向日伪军开枪 经13小时激战 腹背受敌的日伪军被毙伤29人后不得不撤出战场。
就在这次战斗之后 1945年5月清苑县武委会为冉庄举行了一次庆祝大会 授予冉庄“地道战模范村”光荣称号 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 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对敌独立作战11次 一共将日伪军96人毙伤 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它资镪 冉庄参战民兵奇迹般没有1人牺牲 只有3人负伤, 冉庄地道战的抗战奇观及辉煌战绩 将永远镌刻在冀中人民在大平原上 依靠地道同敌人战斗的历史长廊上 成为华北人民英勇抗战的不朽的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