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年末,清朝的第四位皇帝顺治帝病重,继位问题提上日程。对于他留下的八位子嗣中,为何康熙——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逆袭而上,登上了帝位?
我们不妨从顺治帝统治的背景讲起。清朝初期,为了稳固政权,满洲贵族大多选择与蒙古王公联姻,如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太后便是一例。而顺治皇帝的婚姻,则充满了波折和政治斗争。孝庄太后为了维护蒙满关系,为顺治选了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的亲侄女为后,但这段婚姻却因皇后的嫉妒心和奢侈生活而迅速破裂。
顺治帝决意废后之时,连强势的孝庄太后最终也不得不向儿子的意志妥协,使得这位皇后被降为静妃。而这位静妃未能诞下子嗣,加之其他几位来蒙古草原的皇后、妃嫔们也未有皇子出生,这最终使得顺治帝在选择继承人时只能从庶子中选取。
顺治帝的第一个儿子爱新觉罗·牛钮因夭折而失去继承权,第二子福全因视觉障碍同样不适合继位,最终关注点回到了皇三子玄烨身上。玄烨虽为庶子,但因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被顺治帝所钟爱,他顺理成章地成了顺治帝心中合适的继承人。
然而,顺治帝的病情急转直下,使得继承人问题不得不匆匆决定。孝庄太后此时凭借其多年政治经验,明确反对顺治帝想要让堂弟安亲王岳乐继位的想法。孝庄知道,选择血统关系更远的亲属为皇帝,会带来更多复杂的问题,而她更倾向于玄烨。
此时,孝庄太后请来汤若望,这位深受顺治帝敬重的德国传教士,提出了玄烨已患过天花这一关键理由。天花在清朝初期是致命的疾病,汤若望的一席话打动了顺治帝:出过天花就意味着有了免疫力,选玄烨能够避免未来后继无人的局面。
顺治帝最终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内,进行了最后指示:立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继任问题确定后,顺治命令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共同辅佐幼主,康熙朝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