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圆逾八万平方千米,其上散布着诸多古镇。如沙坪坝的磁器口,九龙坡的走马,渝北的龙兴,江津的塘河,铜梁的安居,荣昌的万灵古镇等等。
古老的小镇是岁月结出的果实,带着年华的芬芳,我喜欢有事无事去品尝。它们安静祥和,就像小时候外婆在慈祥地说话。
想听外婆说话的人越来越多,重庆太多古镇的商业化气息便越来越重。渐渐地,我不再爱去充满修饰意味的翻新小镇,心中埋藏的温馨在商人的精明里被消耗殆尽。
但是,幸运的是,远在三峡库区巫溪县的宁厂古镇被商业化遗忘了,它可能是重庆最后一个自然衰落中的古镇,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
宁厂古镇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记载: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兴业。
古镇盐泉
其建成距今约5000年左右。至今镇北宝源山洞内的盐泉依然汩汩流淌,畅流不衰。
宁厂古镇有漫长的制盐历史:远古时候这里被称为“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之乐土;尧舜时期该地则是盛极一时之巫咸国首府,因盐而兴。自汉始,朝代更迭,此地曾设立郡、监、州、县,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吴蜀之货,咸荟于此”、“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辉煌。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宁厂全镇已有336眼灶,均填柴熬盐,被誉为“万灶盐烟”。这座古镇现在几乎处于废弃状态,镇上居民多已迁出,十室九空。
宁厂局部
行于其寂寥长街,即便是在艳阳高照的夏日白昼,也觉冷清萧条。
苍山无语,绿水悠悠。就那么孤独地走下去,在斜木支撑的老式吊脚楼的注视下,对过往的眷恋便生动地依附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上,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古老的时光。
镇子里有古盐场遗址,昔日煮盐的灶台早已冷却。却让人想起从前这里人声鼎沸,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
杜甫有诗名《盐井》,面对早已废弃的制盐场默诵,可以还原当时的劳动场景。诗曰: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
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
汲井岁猾猾,出车日连连。
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
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盐场遗址
这首诗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传统制盐工艺过程。也雄辩地说明了“盐”这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料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一般人们对宁厂古镇的游览都会仅限于走完古镇的青石街道。这条街道长3.5公里,被直白地称为“七里半边街”。
街道逼仄,由吊脚楼、过街楼等民居古建夹成,一路沿着后溪河逶迤连绵。走上一个来回,心中的怀古幽思便得到了尽情抒发。
而真正好古之人,仅会把对镇子的游览当作开胃菜。古镇周边人迹罕至的原始景点,才是正式的大餐。
在东面,有一座青狮白象岩,被看为古镇的守护者。这里还有一群似人非人的石蹲,称作“十八罗汉”,是白莲教起义军遗址。
镇南半山上有女王寨,是明末清初李自成部将贺珍扎营抗清的山寨,至今犹可看见山门寨墙。
仙人洞
镇子西边之山名叫二仙山,山腰一洞,乃远近闻名的仙人洞。该洞之内刻有明朝状元地图学家罗洪先的诗句。
此洞还流传着“一局残棋说烂柯”的民间传说。
在二仙山顶,有明正德年间盐工起义的遗址。
古镇北侧,则为宝源山,山麓上有座始建于汉朝的龙君庙。至今仍保留了部分古建筑。
龙君庙处,有一嵌在石壁上的泉眼,泉眼处有一石龙,清泉便从龙嘴喷出。这道泉水是大名鼎鼎的白鹿盐泉,可以说是宁厂古镇的财富之源。
走遍宁厂古镇的东西南北中,这座被遗忘的小城沐浴在安详与宁静中,我们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历史文化。
但愿它一直默默无闻,原始朴素,远离商业化的荼毒。
于是,当我们想家时,还有地方可以回去。回去看看锈迹斑斑的熬盐铁锅、布满青苔的“扯卤”木架,还有龙君庙前流淌了数千年的盐泉水…
听它们无声诉说它们的,我们的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