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是用来说的,而不用来做的。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老子以“玄同”立实践之本——超越亲疏利害,方为天下至贵。

作者 ‖ 三棱心
一、文白对照:不言之教与玄同之境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翻译:
体道者不执言语,多言者未识真知。
闭感官之躁动,息心念之纷纭;
敛锋芒以全真,解纠缠而归朴;
融辉光于尘俗,契大道于无形——
此谓“玄同”之德。
臻此境界者,
亲疏不能缚其心,
利害不可乱其志,
贵贱无以动其神。
至此心境,方为天下至贵。
二、字词章句释义:闭门挫锐的修身之钥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非指知识广博者,而是指体悟大道之人(呼应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其“知”为对“与物和、与人和之道”的理解和把握,而非言语可尽述。
不言:并非全然沉默,而是不执着于用语言定义“道”,反对以言说替代实践(如第41章“大音希声”)。真正的智慧需通过行动体现(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有解读者号称“道不可言”实乃曲解,“不可言”与“不言”是两码事,“不言”相当于“观其行”,而非“听其言”。
言者不知:夸夸其谈者往往囿于表象,割裂“道”的整体性。此句强调“道”的超越性与实践性,呼应第2章“行不言之教”以及第41章“道隐无名”。
2.“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其兑,闭其门
兑:《周易·说卦》释为“口”,此处泛指为感官欲望的入口(如眼、耳、鼻等),需减少对外界纷扰的攀缘(呼应第52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门:指心念杂虑的门户,关闭非否定感官,而是回归内在虚静,以观照“道”的本质(如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
挫其锐,解其纷
挫其锐:消解个体的锋芒与执念(如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避免以主观意志强加于外。
解其纷:化解内外纠缠的纷扰,既指心念的澄明,亦指对复杂事物的自然理顺(如第48章“为道日损”)。
和其光,同其尘
光与尘:象征显达与卑微、荣耀与平凡。真正的智者不刻意区分高低,而是与万物浑然一体(如第4章“和其光,同其尘”)。
玄同:“玄”指“与物和、与人和之道”的深奥统一性,“同”为超越对立的无分别状态(如第1章“玄之又玄”),即个体与道合一,超越亲疏、利害、贵贱的二元割裂,是对“与物和、与人和”的高度概括。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不可得:非指被动放弃,而是因内在与道合一,故外界的亲疏、利害、贵贱无法动摇其本心(如第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此句为“玄同”境界的具体表现,强调道的超越性——既不依附于世俗价值体系,亦不刻意抗拒,而是自然融通(呼应第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4.“故为天下贵”
贵:指“玄同”境界的珍贵性,因其超越了人为的价值评判(如第39章“贵以贱为本”),回归道的纯粹性。此句总结全章,呼应第56章“知者不言”的实践智慧,亦与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成闭环,揭示“不言”与“贵”的内在统一。
三、逻辑脉络与主题呼应:从不言到至贵的转化本章内部逻辑:
从“不言”的智慧(认知层面)→ 通过“塞兑闭门、挫锐解纷”的实践(方法层面)→ 达成“玄同”之德(结果层面)→ 最终体现“天下贵”的价值(终极意义)。
与全书主题呼应:
破执:与第2章“有无相生”呼应,提供破除二元对立的方法论;
无为:与第19章“绝圣弃智”联动,阐释超越言语概念的实践路径;
返朴:与第28章“复归于朴”相通,强调回归道的本然状态。
特别强调:老子所说不言、超越二元对立、不执念等思想,并不是说不让说话、一说就错,不是不要二元对立,不是不要起心动念。非此即彼的解读本身就没有运用《道德经》的方法论。比如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善恶”,老子并未否定,而某些解读者言之凿凿“老子说了无善无恶”——学老子学到了善恶不分的境界,真是奇葩。
四、日用之道:玄同境界的日常践行“玄同”思想虽然带着一个“玄”字,但绝非遥不可及,而是融于琐碎日常的生存智慧,可以说易知易行。普通人的生活虽无惊涛骇浪,但处处可见二元对立——亲疏、得失、成败、褒贬。实践“玄同”,便是以“平常心”消解这些对立、超越对立,让生活回归自然的节奏。学习了本章,我们试着在以下方面修正和调整自己:
1. 少说多听,让行动沉淀智慧
“知者不言”并非缄口不言,而是避免以言语定义是非。例如:
职场中:当同事争论方案优劣时,不急于站队反驳,而是观察各方利弊,在行动中整合可行路径。
家庭里:面对长辈的唠叨,不执着“说服”,而是用陪伴与分担回应关切。
言语的争锋往往加剧对立,而沉默中的行动却能自然调和矛盾。
在头条号平台上:有和自己见解不同的地方,不是去立即反驳,习惯性排斥,而是分析其观点有无可取之处。
2. 简化欲望,从“向外求”转向“向内观”
“塞其兑,闭其门”不是封闭感官,而是减少被外界刺激牵着走的惯性。例如:
消费时:不因“别人有我也要有”而冲动购物,而是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社交中:不刻意经营人脉、讨好他人,而是专注做好手头的事,让他人因你的价值自然靠近。
对外界的过度攀附会扰乱内心,回归简单才能看清本质。
3. 收敛锋芒,以柔韧化解冲突
“挫其锐”并非压抑个性,而是放下“必须证明自己”的执念。例如:
被人误解时:不急于辩白,用时间和结果回应质疑。
意见不合时:不说“你错了”,而说“我的角度不同,供你参考”。
柔和的姿态往往比尖锐的对抗更具渗透力,正如水能穿石。
4. 接纳平凡,在尘埃中见光芒
“和其光,同其尘”是接纳生活本然的样态。例如:
事业瓶颈期:不焦虑“为何不如他人”,而是将眼前小事做到极致,在重复中精进。
人际落差感:不羡慕“显贵”,也不鄙夷“卑微”,真诚对待每个相遇的普通人。
真正的“贵”与“贱”不在外界的标尺,而在能否于尘埃中活出从容。
5. 超越评判,以“无分别心”处世
“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的实质,是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例如:
面对批评与赞美:不因夸奖膨胀,也不因贬低自我怀疑,而是专注事情本身的改进空间。
遭遇得失:不将“获得”视为成功,也不把“失去”看作失败,而是视二者为自然流转的过程。
当亲疏、利害不再牵动情绪,人便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总之,我们要学会在“不刻意”中抵达自然
“玄同”的实践本质是“放下”而非“追求”——
不刻意标榜高尚,便不会鄙视庸常;
不刻意追求圆满,便不会恐惧残缺;
不刻意区分对错,便不会陷入争执。
正如一棵树不会纠结枝叶应向何方生长,它只是扎根、伸展、枯荣随季。普通人的“玄同”,便是这般在买菜做饭、上班通勤、养儿育女的琐碎中,活出如草木般的质朴与安然。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估计又有意见要发表了:既然你都承认要不刻意区分对错,你为什么总是在文章中批评别人错了?拜托,我一再强调,超越对错、超越善恶、超越分别,不是没有对错、没有善恶、没有分别。就像那位在地铁上勇敢站出来支持农民工的山东姑娘,面对北京大爷对农民工的污辱,她是保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呢?还是站出来“冲气以为和”?我还是那句话,如果《道德经》是教人善恶不分、美丑不分、对错不分,那它绝不可能成为经典,而只能是流毒!请有些解读者认真反思自己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