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似乎与生俱来,自然的情感联结很容易,但每个人不止一种角色,一种责任,尽管身兼数职,像八爪鱼一样疲于在各类琐事中,完美女性依然是社会追求的主流。因此,即便许多父母回到家早已过了孩子吃完饭的时间,时常有繁重的工作需要处理,依然努力学习育儿知识,父母希望在有限的陪伴中将理想的特质表达出来。
从生活到学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导孩子,母亲的远虑近思体现了养育的智慧。人人都有该做的事、该尽的责任,又因为生活要有平衡,所以我们既工作也休息和娱乐。父母要深入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在做的事,而功课是孩子十几年内所面对的生活内容,所以父母不可避免要过问。
不管生活还是学习,父母需要提供具体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进步。当然,有人会困惑,帮助的“度”在哪里,不妨这样思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是否样样事情都能自己解决,而自己解决或做主与成年后是否独立有多大关系。其实,自己找目标、自己求进步是大部分儿童缺乏的能力。如果有人帮忙建立并巩固这样的经验,慢慢地,生活就样样与他们有关,慢慢培养了自己思索和解决的能力。这里的“保护”与“放手”并不是成年后开始的,是从学步起就逐渐开始了。
教育是家庭最重要的经济计划,是从物质与精神的节流里,有一天会开源的长期工作与希望工程。母亲作为关键的角色,不能如孩童一般自在,对生活没有全盘考虑。如果要事事尊重孩子的想法或书本建议,生活可能不会太顺利。观察、预期与规划是杜威认为父母与老师应该有的教育责任,教育不只是为了短期内的“改变”,而是需要长久的“稳定”,所以为了求稳定成长,合理的要求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所有的陪伴与教导都包括了三样成本:时间、心绪与能力。事实是不管如何尽心,也不可能每次遇到事情都知道怎么办,不是每次都可以恰当解决,很多时候只能在当下拥有的条件里,做一些下意识的反应和行为,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有用。蔡颖卿说,“父母无须十全十美,但须尽心尽力。一个孩子能由母亲启蒙人生,当他生活里最初的老师,是绝对的幸运,换一个角度想,一个孩子的母亲,能因为子女智能的增进而不断鞭策自己成长,因而成为终身都能指点孩子迷津的老师,更是生命最高的祝福。”我深信,母亲和孩子由最初相互交缠的轨迹,到在各自的轨道中努力向前,是彼此的陪伴,也是彼此的需要,互为生命的支撑,也互为心灵的友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