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民政府发出的“皓电”,共产党方面当然不能答应。
但是,又必须对国民党可能发动的进攻有所准备,因为,电文中明确规定的期限是“一个月”。
从10月20日起,在延安的中共中央领导人,连续在枣园毛泽东的窑洞里,召开会议,讨论当前的局势问题。
延安枣园书记处旧址 图片来自网络
身在重庆的周恩来,也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10月24日,周恩来电告毛泽东:
“蒋之宴会,何之报告,白之反共,汤恩伯、李铁军与马鸿逵等纷纷来渝,江南北部队亦在调动,对于华北进步报章之限制,对舆论反共之动员,对凡有共党左倾嫌疑者之加紧监视和被逮捕,均证明反共高潮是正在着着上升。”
为此,他敏锐地作出判断:“何、白十九日电,是表示了国方决心。”
此刻,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尽管蒋介石发动反共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前一次规模较小,在国内产生的震动不大。
这一次,何、白“皓电”是以国民政府命令的形式发出,气焰嚣张,势头猛烈,对社会各界震动甚大。
此时,无论中共的朋友或是中间派人士,都为中共的前途担忧。替中共谋划对策者有之,设法调停者有之,要中共发动反内战者也有之。
从世界形势看,蒋介石集团“仍是动摇于英美路线与贝当路线之间,他们仍不敢过于得罪苏联,全面反共的决心也不容易下”。
从国内看,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在军政、财经、文化、人心方面一概不稳固,其危机是空前的。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对形势发展的各种前途,以及影响它的各种力量作了冷静的分析,提出了我党打退国民党进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他认为:
统治阶级内部是分裂的,在资产阶级中民族资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是分裂的,在地主阶级中开明绅士与大地主是分裂的,在大资产阶级中英美派与亲日派是分裂的。而且,国民党内部各派之间的关系不巩固。
这个总的特点,决定了国民党领导集团要结成蒋、桂、何联盟,实行反共的统一战线,进行既要抗日又要反共的两面战争。
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中心战略是攻势防御,即以攻势之手段达到防御之目的,决非全面战略攻势。这是蒋介石政策的实质。
尽管延安的中共中央认为蒋介石还没采取全面反共的战略攻势,但面对严峻形势,仍然确定我党要以应付最黑暗的局面为工作的出发点。
毛泽东指出:
时局发展有维持现状、坏转、好转三个前途。所谓好转,只是对反共放松一些,对抗战加紧一点。但好转前途很少了,维持现状可能还拖一下。我们要准备对付一切情况,出现任何一种情况都要有办法。
目前“我们应估计到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可能性,并把这种情况当作一切布置的出发点,而不是把乐观作出发点。”
他强调:
“我们现在是两面政策,一面极力争取好转避免内战,一面准备应付投降应付内战,而把重点放在应付投降应付内战方面,方不吃亏,方不上蒋的当。
要立即准备对付黑暗局面,这是全党的中心任务。有了这一着,就不会重蹈陈独秀的覆辙。”
根据毛泽东的指导思想,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多次开会研究蒋介石可能对我军采取的军事进攻行动。
最初认为,蒋介石可能对我军实施两步进攻计划:
第一步将我军驱逐到陇海线以北,构筑多层纵深封锁线;第二步配合日军夹击消灭我军。
毛泽东在延安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1月1日,毛主席电告在重庆的周恩来,说明了中央提出的可供选择的两个方案,征询意见。
第一方案是政治上进攻,军事上防御。
即只在反共军进犯我根据地时反击之,我军不主动打入彼后方。
若采用此方案,我军布置仍以坚持各抗日根据地为主,而以反对反共进攻为辅。其利是政治上我方占上风,其害是将来军事危险很大,不能用实力制止投降。
第二方案是政治上与军事上同时进攻,即从八路军五十万人中至少抽调精兵二十万分数路打入彼后方。
若采此案,由于人民不了解情况,则政治上不利,但军事上能制先机,不被封死,有用实力制止投降之可能。
经过对两案的反复比较,特别是从政治上权衡利弊,中央最后决定采用第一方案,对蒋介石集团实行“表面缓和,实际抵抗,有软有硬,针锋相对”的方针。
在解释中央的这一方针是,毛泽东说:
只要蒋介石未与日本妥协,大举“剿共”是不可能的。他们的一切作法都是吓我让步。
发表“皓电”是吓,汤(恩伯)、李(品仙)东进是吓,命令撤销八路军驻广西桂林办事处也是吓,还有可能做出其他吓人之事。
许多中间派被他吓倒了,纷纷要求我让步,我须善为说词以释之。我除表示和缓及皖南一点小小让步外,其他是寸土不让,有进攻者必粉碎之。
他明确指出:
“我们缓和可以争取群众,抵抗可以保卫自己,软可以给他以面子,硬可以给他以恐惧”。
“只有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才能打破蒋介石的诡计,制止何应钦的投降,争取中间派的向我,单是一个软,或单是一个硬,都达不到目的”。
毛泽东对局势的分析,以及对如何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斗争作出的一系列指示,成为了我党开展对敌斗争的指导思想。
1940年秋天,延安明确了具体的指导方针、基本对策之后,该如何公开答复何、白“皓电”?毛泽东又陷入了沉思。
他几次起草,拟好又停,曾经准备过非常强硬的“炸弹宣言”,转念又放弃了。
这不单单是要反复权衡利弊,思考对策是否周全,还因为要看看国际形势的变化,等待日苏关系的发展。
11月3日,毛泽东致电给重庆的周恩来时指出:
“现在是一个历史的转变时机,是一个中国革命带突变性的时机,是一个大资产阶级从政权中退出还是保留的时机,故须紧张的应付之”。
为此,我方回应“皓电”:
“要抓得很紧很稳,鲁莽不得,错误不得,此时错一着将遗尔后无穷之患”。
直到11月6日,毛泽东才拟好了这份后来被称为“佳电”的初稿。
经过中央反复讨论和与各中央局负责人磋商后,11月9日,发表这份“佳电”。
所谓的“佳”,源于电报的代日韵目,即韵目代日法。
近代发明电报后,用韵书中的106个韵目来代表每日,因电报所发之日为9日,故称“佳电”。
11月9日,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的名义,中共发表了这份“佳电”,以对国民党的那份“皓电”,作出公开答复。
“佳电”主体部分分为6个小部分,即关于行动者、关于防地者、关于编制者、关于补给者、关于边区者和关于团结抗战之大计者。
“佳电”以极富感情的笔墨,委婉而又坚决地据实驳斥了“皓电”的反共诬蔑的无理要求,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反共投降的阴谋。
佳电对华中敌后各部请求免调的理由,列举了四点:
一、“华中敌后各部,多属地方人民反抗敌寇保卫家乡而组织者,彼等以祖宗坟墓田园庐舍父母妻子所在,欲其置当面敌军奸淫焚掠之惨于不顾,远赴华北,其事甚难。”
二、华中敌后各部在现在防地坚持抗战,符合蒋介石庐山谈话和告沦陷区同志书的精神。
三、华中敌后各部调离后,其家属及留守人员的安全毫无保障,甚惧平江惨案、确山惨案之重演。
四、华北地区,水、旱、风、虫、敌五灾并重,该地军民以树叶为粮,道殣相望,实难容纳其他之部队。
因此,“认为执行命令与俯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
表示在不得已情况下,准备对江南和江北的部队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
“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遵令北移。仍恳中央宽以限期,以求解释深入,不致激生他故”;“对于江北部队,则暂时拟请免调”。
“佳电”是我党的严正宣言,对国民党当局晓以大义,用恳切之词,吐肺腑之言,是一篇针藏绵里,刚寓柔中,情理交融,回肠荡气的杰作。
而且,“佳电”中的合情合理的立场,在政治上赢得了广大中间力量,包括不赞成国共分裂的国民党人士的同情。
此外,“佳电”的发表,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维护团结抗日是有诚意的,在各方面引起很好的反响,使国民党不好回答。
为了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事实的真相,身在重庆的周恩来,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各界进行大量的解释工作,向他们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团结抗日的基本立场,揭露国民党制造磨擦、破坏国共合作的真实情况。
然而,国民党当局把我方的委曲求全、局部让步政策视为软弱可欺。12月8日,何应钦、白崇禧再次电令八路军、新四军全部调往黄河以北。
何应钦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蒋介石又密令顾祝同等,暗中做好围歼新四军的准备,还故意把新四军军部北移路线泄露给日本人,以便共同夹击。
这个时期内,由于“日汪条约”的签订,毛泽东一度对形势看得比较乐观,认为“此次严重的投降危险已被制止”,并估计“在蒋介石没有真正投降以前,向我大举进攻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抛弃过对蒋介石的警惕,在实际工作中仍要求党内“认真准备对付蒋介石的进攻”。
12月,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日见嚣张,已集中了12个师,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
毛泽东最担心的是皖南的情况,他一再致电项英,催促北移,并在12月26日对项英提出尖锐的批评:
“你们在困难面前屡次来电请示方针,但中央还在一年以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
最近决定全部北移,至如何北移,如何克服移动中的困难,要你们自己想办法,有决心。
现虽一面向国民党抗议,并要求宽展期限,发给饷弹,但你们不要对国民党存任何幻想,不要靠国民党帮助你们任何东西,把可能帮助的东西只当作意外之事。
你们要有决心有办法冲破最黑暗最不利的环境,达到北移之目的。如有这种决心、办法,则虽受损失,基本骨干仍可保存,发展前途仍是光明的;
如果动摇犹豫,自己无办法无决心,则在敌顽夹击下,你们是很危险的。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
在移动中,如遇国民党向你们攻击,你们要有自卫的准备与决心,这个方针也早已指示你们了。”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为新四军军部的安全转移,做着最后的努力。
当时,毛泽东一面请周恩来继续向蒋介石交涉,要他命令李品仙不得妨碍新四军北移;一面以朱德、叶挺的名义,急电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副长官李品仙,恳请他们从抗战的利益出发,不要妨碍新四军的北移。
按照毛泽东的部署,周恩来应邀往见蒋介石。第二天,周恩来在向中共中央报告时说:
“我对蒋的挑拨及攻击我们的话,均当场予以答复。”
周恩来冷静地指出:
蒋的许多承诺是“靠不住”的,“其实局部‘剿共’仍在加紧布置中”。
并且,他一针见血地写道:
“张冲回去,认为出意外的满意。我倒认为系吓、压之余,又加上哄之一着了。”
周恩来确实把蒋介石给看透了。他的这些看法,后来都得到了印证。
中央已将作出让江南新四军北移的决定,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为了部队北移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因为时局复杂,江南新四军的命运会如何,一切还都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