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与越南曾经亲如挚友,却在1979年兵戎相见。
彼时很多人都不了解我国为何要跟越南打,打赢了又为何要撤军,直到30年后才明白邓小平的良苦用心。
那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而我们真正的敌人也不是越南,而是苏联。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 、昔亲如兄弟,今宛如仇雠
在过去千年,越南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直到近代西方国家入侵两国才断了联系,各自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
由于过往的羁绊以及相似的经历,新中国与越南一开始的关系很好,为了帮越南人抗击法国人和美国人,我国还向他们提供了许多援助。
譬如说,在抗美援越的过程中,我国帮越南人民军组建了坦克团、工兵团、高炮营以及歼击机团。
为他们提供了能装备200万人的武器弹药,还帮他们建立了一整套军工业生产体系。
如果说当时苏联也在支持越南,我国只能算“锦上添花”。
那么抗法援越时期,我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雪中送炭”,毕竟当时只有我国给予了军事支援。
为了帮越南赢得独立,我们不仅派去了陈赓、韦国清这样的军事将才,而且研发出来的装备很多自己都还没普及呢,就送到越南去了。
比如讲56式冲锋枪和重型舟桥,刚投入生产就优先供给越南了。
至于我国对越南经济和工业上的帮助,更是数不胜数。
500多万吨粮食、3亿多米的布匹就不说了,我国还帮他们建设了数百公里铁路以及几千公里输油管道。
据统计,在1950~1979年间,我国援助越南资金和设备累计价值在百亿美元以上,这还是在我国本身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新中国态度如此诚挚,越南自然也是倍感恩情。
以胡志明等亲华派领导人为例,他们曾多次公开感谢中国,并且宣传要缔结更深厚的中越友谊。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当时中越关系还如此亲密,为何1979年时两国会爆发战争?
这还得从胡志明提出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说起。
彼时,越南虽然已经战胜了法国和美国,但是南北越尚未实现统一,于是胡志明再次提出请求我国援助,最好能顺便帮他们吞并老挝和柬埔寨。
毫无疑问,这已经违背了我国一向秉承的独立与互不干涉原则,于是毛主席拒绝了胡志明,这件事短暂告一段落。
可是等到胡志明去世、黎笋上台后,他再度将建立“印度支那联邦”提上日程。
不仅如此,黎笋还是坚定的“亲苏反华分子”,他想在苏联的支持下在中南半岛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
为此不惜作苏联的“刀子”,从中国“割一块肉”。
二 、矛盾渐升级,战争终来临
黎笋虽然狂妄,但也知道新中国的实力,因此并没有在上台之初就与中国开战,反倒是做起了种种准备。
首先,黎笋率领北越积极进攻南越,趁着美国深陷能源危机的漩涡、无暇顾及中南半岛殖民计划,在1975年实现了南北越的统一。
紧接着,黎笋一边朝着老挝和柬埔寨发起猛攻,一边宣扬越南是“世界第三强国”,在军事和舆论两个方面打好了战争基础。
掌控老挝并不难,毕竟1975年黎笋就往老挝派了5万大军。
名义上是帮他们推翻王国统治,开启社会主义事业,实际上战争结束后军队仍旧滞留在那里。
1977年,越南和老挝签订《越老友好合作条约》,老挝受到了黎笋的直接控制。
但是柬埔寨就不一样了,不仅更独立,而且还和中国关系很好,黎笋也不好下手。
可是黎笋如果想建立“印度支那联盟”,柬埔寨就是绕不过去的目标,于是黎笋争取到了苏联的支持,获得了大量经济援助和军事装备。
有了苏联的支持,黎笋再不把新中国看在眼里,一边鼓吹越南强国论,说越南是世界第三强国;
一边篡改历史教科书,捏造事实,引导民众反华情绪。
至此,黎笋已经做好了和新中国开战的准备。
于是他先是多次打压、驱逐越南华侨,紧接着又反复在中越边境挑起摩擦,比如说推倒界碑、打伤边民。
他的种种做法,已经严重损害了中越关系,我国公开对其指责,但黎笋不以为意。
因为他要的就是中国被激怒,派出军队攻击越南。
黎笋早早的就让越军占据了有利地形,还在关键地带部署了观察员,只要发现新中国部队,就可以派遣炮兵进行猛烈打击。
如果新中国不出兵,那更好,越南可以堂而皇之的侵占新中国的领土和其他权益。
按理说越南怎么都不亏,但是黎笋到底是小瞧了邓小平的智慧与决心!
在黎笋发难后,邓小平当机立断,紧急扩编军队,宣布出兵。
从宣战到结束战斗,一共只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至于实际战争时间就更短了,还不到一个月。
战争伊始,我军兵分两路,从云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展开攻击。
在29天内完成了三个阶段的战斗,不仅攻占了高平等地,更深入越南国境40多公里。
至此,越南首都河内已经完全暴露在了我军面前,只要我军再进一步,越南就要彻底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过我军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选择了鸣金收兵。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我军不彻底攻占河内,直到30多年后再看,后人才明白邓小平当初的良苦用心——
攻占河内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要威慑的目标并不是越南,而是苏联。
三 、越南与苏联的深层纠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越南投靠苏联后,苏联在陆地上已经实现了对我国的包围。
当时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直接与苏联接壤,外蒙古是苏联的傀儡,印度是苏联盟友,与我国素有摩擦,西南边的阿富汗直接被苏联武装占领……
不管有意无意,苏联都已经威胁到了我国边界安全,更不用说当时中美关系改善,中苏关系逐渐降入冰点了。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其实与苏联关系很好,因为当时我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也对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帮扶。
比如说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短短数年间,就帮我国增建数百个项目,援助资金在数10亿美元左右。
再比如说,苏联送来了大量的专家、技术以及教育理念,帮助我国搭建了全新的工业体系,让我国的工业技术实现跃迁。
不过,“天下无不散之宴席”,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两国便渐行渐远。
“长波电台”、“金门炮击”等等事件,为中苏关系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勃列日涅夫的独裁与傲慢,更是促使中苏关系走入了“死胡同”。
为了威慑我国,那时苏联不惜在中苏边境线上陈兵百万,俨然随时都会爆发战争。
而我国一方面积极备战,做好战争准备,另一方面则寻求和美国改善关系。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便逐渐破冰,两国关系正常化,联系日益密切,1979年元旦更是直接建立了外交级大使关系。
此间种种,都让苏联如坐针毡,而为此感到不安的还有一位,那就是越南。
毕竟黎笋当时刚刚统一越南没多久,仍旧将美国视为“巨大威胁”,中国又不支持越南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这使得黎笋连带着将新中国也恨上了。
苏联想要威慑中国,越南也想从中国身上“啃下一口肉来”,两国一拍即合,很快就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
这份条约明确指出,苏联将支持越南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并无偿援助越南大批武器装备。
在越南受到威胁时,苏联将给予军事援助,甚至不排除直接出兵。
有了苏联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黎笋彻底陷入了盲目自信,在他看来,1962年后新中国就没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军队早就“怠惰”了。
反倒是越南军队,从二战开始一直抗争到了1975年,无论是士气还是经验都更充沛。
再加上苏联武器的支持,他完全能带领越南击败中国。
只是黎笋没想到,新中国的部队仍旧那么骁勇,虽然在装备上不占优势,但是士气更昂扬、战略部署更周密,直接给他来了一场“雷霆行动”。
等到黎笋反应过来的时候,越军已经士气大挫,无力反击。
而一直被他倚为后盾的苏联,也是从头到尾默不作声,黎笋只得偃旗息鼓。
唯有一点令人不解,既然苏联想借越南威慑中国,那又为何不下场帮助越南呢?
四 、战争的影响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的苏联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本和精力了——
1979年前后,苏联已经涉足4场战争,实在是无力再多开辟一个战场了。
先说安哥拉内战和莫桑比克内战,这两场战争苏联只是在背后支持,倒也还好。
可是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战争中,苏联可是提供了大量空中支援的。
更不用说在阿富汗战争里,苏联亲自动手,最后深陷其中。
“一心四用”已是极限,要是再把中国牵扯进去,恐怕苏联也难以收场。
战争爆发后,苏联领导人曾经在海参崴演讲,而邓小平也就他的讲话作出了点评。
“如果苏联不帮助越南,越南一天仗都打不了!”
“中苏实际上是处于热点和对峙之中的,只不过苏联隐藏在越南军队背后罢了。”
以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苏联根本就不可能大规模援助越南,从而和新中国打一场大规模战争。
不过,从邓小平当初的讲话中不难看出,我国其实是做好了“中打”和“小打”的准备的。
结果没想到苏联在边境毫无反应,只是给越南送了一些物资,派一些船只到南海游曳,顺带着在舆论上站队了一下越南。
苏联的这种表现,暴露了它当时的虚弱,也让越南大失所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黎笋收敛许多,越南也不负昔日猖狂。
当然,中越两国边境摩擦当时并没有立即消失,直到1990年才逐渐销声匿迹。
这里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越南仍旧想从苏联“薅羊毛”,二是新中国也不想结束。
先说第1点,由于苏联和越南签订了友好条约,结成了军事同盟。
所以只要越南还在打仗,苏联就得提供援助,据说每年援助金额在20亿美元以上。
苏联非但没有达到借助越南桎梏中国的目的,反而不得不背上那个“拖油瓶”,其煎熬痛苦可想而知。
而苏联之所以那么快解体,也有这一部分原因。
等到苏联解体后,越南再跟中国起摩擦已经是百弊而无一利,自然也就慢慢放弃了,而中越边境也逐渐回归和平与开放。
至于第2点,则是我国想借助越南练兵。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虽然我国迅速取得胜利,但是军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说部队装备落后、战士们缺乏实战演练等等。
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年轮战中,我国陆续从各大军区抽调兵员,与越南展开作战。
既打垮了越南的嚣张气焰,又磨砺出了一支现代化部队,可谓一举两得。
纵观整桩事件,没有绝对的赢家,毕竟越南在十年轮战中经济基本没什么发展,比起亚洲其他国家可谓是差远了。
苏联则因为持续向越南“输血”,最终拖垮了自己,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至于我国,在十年轮战中固然有所收获,但是也有不少战士牺牲,再加上打仗耗费了大量财富,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国内经济发展。
这也告诫我们,不要轻易的发动战争,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的谋求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也不禁感慨,邓小平同志的确是高瞻远瞩。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漫步荒野
邓小平的大格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