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某地区举行学生创意表达比赛。
其中有一个是根据下列话题写一篇:
桌上放着半杯水。一个孩子可能会说:“哎,只有半杯水了。”
而另一个孩子则会兴奋地喊道:“太好了,还有半杯水呢!”
看似简单的两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心态。
前者看到的是缺失,后者看见的是希望。
这对教育也很有启发。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教育?
教育就是,在孩子心态不乐观、思想不积极,产生负面能量时,教会如何从“缺失视角”切换到“希望视角”,调整情绪,积极向上。
二
再来看一个贴近生活的故事:
老太太有两个孩子,一个卖雨伞,一个卖帽子。
晴天时,她担心卖雨伞的孩子生意不好,雨天时,又忧虑卖帽子的孩子,弄得整天愁眉苦脸的。
有一天,有人告诉她:
你不如换个角度去想,晴天时,卖帽子的孩子开心;
雨天时,卖雨伞的孩子高兴。
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值得高兴的事。
老太太一听,眉毛顿时舒展开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如同一面双面镜,换个角度看,便是另一番风景。
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们拥有这样的转换能力,换一个角度去想,让心灵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找到阳光。
三
我们再来说一个《庄子》中的“空船”故事:
在江上,一只船撞上了另一只船。
船上的人大怒,骂个不停。
但仔细一看,发现另一只船上阒无一人,是空船,怒气瞬间消散。
庄子借此寓言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源于对外界事物的过度执着和反应。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会他们学会放下,学会从“空船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便能收获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四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人生只需一念之转,便可改变命运。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说: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因此,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帮助扶植孩子内心深处良性、积极的、能体现真善美的一面,
助力改变那不良的、消极的、体现假恶丑的一面。
五
由此看来,教育的重要任务,还在于给孩子加持能量,指导并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孩子未来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挑战。
要想调整孩子心态,家长和老师自己要成为榜样,提高视野,打开格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比如,孩子考试考得好,很多家长还会盯着被扣的分数:
班级里考第一的是谁?你的排名是多少?为什么这次被扣了这么多?这道题不是很容易的吗?
孩子考得不好时,家长的情绪更是不用说了。
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考得好的,我们找优点表扬,很好找:
考得不错、稳定、细心、上课认真;
平时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有一道题错了,但在情理之中,订正就可以;
这道题现在会做了,很好,能吸取教训;
……
孩子考得不好,我们更要找优点:
考得比较稳定;
这道很难的题被你做对了;
这次比上次进步了许多;
能让问题早点发现早点解决;
这道题平时会的,现在做错了,这也是好事,说明平时掌握得不扎实,还要再练;
……
家长和老师应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通过日常的小事,和风细雨地引导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学会转换角度思考,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在顺境中保持谦逊。
而大人的每一次鼓励,每一次肯定,都是在为孩子的心灵注入正能量,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即使面对半杯水,也能积极向上,满怀希望地说:“别担心,我还有半杯呢!”
六
一念之间,须弥轮转。
无论是老太太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还是庄子的空船理论,都在提醒我们:
心态决定命运,改变心态就是改变人生。
教育就是,教给孩子对半杯水的不同看法,在孩子陷入迷茫时,为他作醍醐灌顶般的点拨:
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