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f75e553a2bff722bf7907e5020d0db8.jpg)
Lot 3083清雍正 窑变釉盘口汉壶尊
高:34.8cm 腹径:24.8cm
RMB: 250,000-350,000
参阅:Christie’s,Hong Kong,
30 May 2006,Lot 1352。
瓶洗口,束颈,斜肩,腹下渐收,自颈部至腹部分饰四组八道凸弦纹,圈足,整体造型大气端庄而不失秀美之气。突起的弦纹使流畅的瓶体平添了一份节奏感,使其更富韵味。通体施窑变釉,铜红釉自上而下自然流淌,宛若瀑布泻流而下,又如冲天烈焰,光华璀璨,美不胜收。
窑变釉自古即有,其本出于偶然,由于出窑的瓷器呈现出意料之外的色泽,又不知其中原理,只知经窑中烧造变化而得,因此称为“窑变”。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的铜红窑变,即是著名的品种,可谓鬼斧神工,变幻莫测。据清代《皇档》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皇室派驻景德镇御窑厂的内府员外郎、陶务佐理唐英协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七年(1729)会同幕友吴尧圃“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终于熟知了“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此外还深入制瓷各工艺环节,反复实验和创新,改进传统的烧造工艺,而在雍正十三年(1735)“新得窑变”,使仿古的铜红窑变釉,从造型、装饰到釉色各方面都精美绝伦,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此后,景德镇的窑变釉已作为著
名色釉而专门生产。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的象征。据《南窑笔记》记载,清代生产窑变釉,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并非有意预定为某一种色泽,但基本已掌握了窑变釉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