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饥荒有多惨?300万人饿死,灾民啃树皮,野狗咬死尸

俊博恩 2024-11-05 15:52:39

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博恩话史

编辑丨博恩话史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南是中国人民的福地、宝地,却也是一块历经千疮百孔,聚集无数罪恶的地方。

贯穿河南的“中国母亲河”黄河不仅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与资源,也让这块区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巨大灾难。

虽然素有“中国粮仓”的美誉,可河南却曾遭受过一次触目惊心的饥荒时期。

蝗虫遮天蔽日、百姓民不聊生,在漫天纷飞的炮火之中,数以千万的中国人民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只能以树皮和野草维持生命。

更有甚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挖掘路边荒坟,渴求食物果腹。

那时的我国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时期,但当权者却对饿殍遍野的凄惨国情置若罔闻,只顾征兵、征粮。

而蒋介石更是曾对上报河南灾情的军事人员愤怒辱骂,称其“谎报军情”。

要知道,当时,豫中、豫南、豫东数以百万的灾民向洛阳聚集,一场毫无目的地的“闯西关”逃命迁徙爆发,饶是在未经战火洗礼的河南都未必能够负担如此之多的人口涌入。

恰逢黄河流域旱涝交替,农作物无法生长。

更别说还在国情内忧外患、战事连绵不断的动荡局面下。

因此,一场惨绝人寰的河南大饥荒就此上演。

一、强行征粮

自古以来,河南便有中原粮仓的美名,也是全国出兵出粮最多的省份。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我国华北地区全部沦陷,拥有丰富军需物资的河南成为中日交战的主要战场。

为了夺得这块物资丰饶的地图,日军曾在河南先后发动10余次大型战役,占据将近一半县城。

眼见河南逐步沦陷,日军来势汹汹,国民政府无比惶恐,遂经商讨决定以黄河阻挡日军进攻的脚步。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密令炸开今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渡口花园口,企图“以水代兵”。

但此时,河南早已经受两次黄河决堤苦难,地域状况岌岌可危。

1933年,天降暴雨,黄河流域支流暴涨,主流决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黄河流域遭遇空前灾难。

1935年,黄河流域再次遭受连日暴雨,数处堤坝再度崩溃。

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此时的河南灾民无数、惨绝人寰,可蒋介石依旧选择对其进行人为重创。

等不到战乱侵袭,天降灾变与人为灾难便已经使得河南支离破碎。

据诸多新闻报道来看,蒋介石炸毁花园口堤坝时唯恐决口过小、水力不足,因此紧急调派两门平射炮及一排士兵,接连发射6、70发炮弹,决口瞬间扩大至370公尺,黄河几乎改道。

奔腾黄河一泻千里,刹那间将附近的村庄尽数吞噬,并形成方圆2500多亩、深达13米的巨潭。

随后,河水在人口稠密的草原上继续泛滥,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城因此遭受重创,近400万人出逃,90万人丧命。

天不遂人愿,日军侵略的脚步并未被洪水阻挡,仍旧势如破竹。

可此次决堤使得原本淮河流域的排水体系全部紊乱,抗洪救灾能力所剩无几。

要知道,历史上的黄河曾多次夺淮入海,淮河的沟河淤塞无疑加重了水灾的延续。

自此,泛区防洪排法被破坏,各大水系接纳雨水功能丧失,河南陷入了逢雨涝灾、无雨旱灾的凄惨景象。

得知日本侵略者仍然长驱直入,蒋介石无计可施,只得继续大力征兵征粮,妄图与其抗衡。

怎料,水灾过后,旱灾、蝗灾、匪灾接连降临河南,全市农作物颗粒无收,好在百姓家中余粮得以勉强度日。

但此时,为了几十万驻防河南的军队维持生计,国民政府驻河南战区领导人员仍旧下令,要求当地受灾民众上交军粮,百姓苦不堪言。

直至1942年,蝗虫泛滥、旱灾持续,河南彻底绝收,大批灾民四处逃难。

对于河南到来的饥荒,国民政府也并非一概不知,彼时国内新闻媒体都曾或多或少的有所介绍。

可底层民众自古以来便过着自生自灭的生活,无人重视,只能听之任之。

随着河南灾情越发严重,国民政府向当地发布的征收标准并未下降,依旧保持严格要求,更是对河南传来的灾报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的惨状置若罔闻。

据冯玉祥所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中曾明确记载:蒋介石在一次征粮中听闻河南主席上报旱灾后怒火中烧、拍案而起,直言河南全省收成举国闻名,斥责其为中饱私囊谎报实情。

无奈之下,百姓手中最后的余粮也被搜查剥夺,生命的希望彻底断送,河南遍地出现“吃人”惨状。

从路边死尸到杀人相食,在这样惨绝人寰的社会背景下,灾民们涌向洛阳车站借助火车出逃。

二、灾民逃难

当时,洛阳东站为货运车站,西站为客运车站。

但灾难当头,已经无人顾及无形之中的规矩条框,只要有火车经过,灾民们便会成群结队的爬上火车,寻求生计。

此时,亲情、爱情在生死存亡之际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火车站内整日上演着生离死别。

有人为了争抢位置失足跌落火车、被这庞然大物碾压身亡;有人为逃命放弃年幼的孩子,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被一拥而上的人们分食殆尽;还有人虽然成功挤上火车,距离生的希望仅仅一步之遥,却被拥挤的人群踩踏致死……

据当时逃难至观音堂镇的灾民回忆,那时候的观音堂又叫“人市”,见证了许多生命的陨落。

要知道,历经千难万险来到观音堂的受灾民众们已经精疲力尽,不得不选择将孩子或者老人抛弃此地。

而这些被遗弃的难民们便会被后来的灾民当作食物,借此延续生命。

1943年,《大公报》刊登了一篇《豫灾实录》,详细描述河南历经天灾人祸以后的凄惨模样,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灾旱的河南,吃树皮的人民,直到今天也还忙着纳粮”。

只可惜语言文字的抨击并未引起当时国民政府的注意,或许当时的蒋介石正忙着考虑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斗争问题。

后来,蒋介石发现这篇“不实报道”后勃然大怒,命人停刊《大公报》三日以示警戒,并将《豫灾实录》的作者进行逮捕刑讯。

经此一事,国内不敢再有新闻记者对河南灾情进行报道。

但此时,严重的灾情引起了外国记者的注意。

美国记者白修德与英国记者福尔曼两人亲临河南,沿着灾民逃荒的路线一路考察,亲眼目睹弃婴遭人分食、野狗撕咬死尸,亲耳听闻灾民“易子而食”,掘墓食尸。

毫无人性的景象为两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震撼冲击,白修德随机撰写一篇《等待收成》文章发回美国。

时值宋美龄在美国进行友好访问,看到这篇大肆宣传国内情况的报道,她恼火不已,不顾国际惯例指责《时代周刊》大肆斥责,并要求其解雇白修德。

但这一行为遭到了美国的抵制。

最终,代替白修德承受怒火的是洛阳电报局的一名寂寂无名的发报员,被有关当局以“泄露国家机密”判处了死刑。

事实上,白修德文章中诉说的“官僚机构层层掩盖着灾荒的真相”正是河南遭受如此惨状的原因,但国内媒体苦于管权压迫无法进行声张。

或许是察觉到了国际方面的舆论压力,蒋介石表示愿意公开接见白修德,并对河南灾情进行深入了解。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河南灾民即将迎来希望的时候,蒋介石派遣的勘察人员再次给予了灾民们一次重创——他们斥责衣不蔽体、啃食树皮的灾民是在“逢场作戏”。

得知官员们对于河南灾情的态度,许昌县政府在遵循上报受灾饿死群众数量时刻意进行减量,仅上报5万。

但这一数字还是遭到了省政府的批评——他们仍旧认为上报数量太多。

经过几次驳回重报,河南官方最终以“全省受灾死亡1602人”的数字上报蒋介石。

直到河南军粮远超规定任务,蒋介石这才下令免除继续纳粮,并出资1.2亿法币作为赈灾款项交于河南省政府进行灾民安置。

不料,这笔款项到账后却被有心之人私吞,仅花费部分购买发霉变质的麦种。

因此,1943年的播种时节,灾民们收到的麦种根本无法种植。

而此时,已经有300万灾民死于非命!

直至1943年6月,新一季小麦成熟丰收,河南饥荒方才彻底落幕。

在这场惨绝人寰的饥荒事件中,至少3000万受灾民众遭受重创、300万民众不幸死亡。

尽管如此,但河南仍然提供了位列全国第五的军需粮草,并仅用一半区域的面积,便提供出了位居全国第二的参军壮丁。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河南付出了巨大代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段时期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多年以后,亲身经历这场风暴的白修德在回忆录中写到:“蒋介石对我们毫无用处,对他的老百姓也毫无用处。”后者无疑说出了万千中国人民的心声。

参考资料:

发现大饥荒——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1942【3】--理论--人民网

1942年河南曾发生大饥荒 蒋介石怒斥报灾者造谣-中新网

河南1942:饥荒、战争与人祸——新京报

1942年河南大饥荒:老人小孩被吃 饥民刨坟觅食(2)-中新网



0 阅读:1

俊博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