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桑代克的猹
编辑 | 桑代克的猹
主人公“主动”成长与“被动”成长(一)环境影响成长:主人公的“主动”是指在他采取一系列行动时,与周围的人和社会直接冲突。杜建的成长,也是一直受到环境影响的。在《功夫在诗外》初期,杜建第一次尝试努力时,由于父亲的不断叮嘱,让他产生了厌烦情绪,从而开始消极对待,这是一次与周围人产生的冲突。
无论是影片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其实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塑造。杜建是有梦想的,他希望像电竞选手一样,他也希望成为游戏主播,但由于自身不具备能力,所以在漩涡中短暂迷失了自己,最后以被骗钱收尾,这体现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主角与社会产生了冲突。
(二)自我成长:自我成长也是一种“被动”成长,主人公在内心追求欲望时,自身性格也在发生冲突。
上文提到杜建的人物性格不是扁平化的,他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物主体,也可以认为他是“纠结”的。对于修车这一件事,在整部影片中杜建一共放弃四次。
第一次为不想从事这门工作,第二次为怕苦怕累,第三次为受到网络诱惑,第四次依旧是无法吃苦耐劳。虽然杜建多次放弃,但是正是有了这些转折,才让杜建最后一次“拿起”有了分量,让人物有了根本的蜕变和跨越式的成长。
亲情题材剧情片《功夫在诗外》的叙事策略
剧本构思的起点
首先,影片的创作可以说是动词和名词的追逐。我们在创作剧本时,构思的两个起点即主人公和主人公的欲望。在影片创作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名词主线(行动线),主线的创作也是由主人公和主人公的欲望来定位的。
《功夫在诗外》的主线就是主人公杜建想到得到金钱、实现成功,他所走过的一系列旅程,他的整个行动轨迹构成了故事的主线。在思考完主线之后,我们就需要创作所承载叙事功能的三幕,即开头、中间、结尾。
在开头部分,主要以汽车修理为的环境背景,用杜建的放学回家的情节交代相关人物,以及父亲的职业。
人物关系设置与情节冲突架构(一)人物关系设置:影视中人物关系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其关联性,比如家族、姻缘、同学等。《功夫在诗外》的主要人物关系是杜建与杜建父亲的父子关系,其他关联为杜建的朋友关系和杜建父亲与客人的利益关系。
根据杜建的人物特点,作者将他塑造为一名自我矛盾的人物。在影片开始,杜建以不学无术的姿态进入到大众视野,他经常与父亲争吵、他逃学并想退学。
但当他看到父亲日渐苍老的身影时,他会选择放弃与朋友一起创业的想法,留在修车店帮助父亲,这是杜建的反转,同时也是主人公蜕变的铺垫。在影片中父亲对于儿子的情感也是在转变的。写一个人物,其实也是写爱。
整部影片主题是功夫在诗外,主要描绘的也是人物的成长过程,对于父亲的爱不便放于主线来展示,所以都是通过细节来让观众感受到父亲对于杜建的关切。
我们常说:“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能杜建和部分观众会认为父亲让杜建学习汽车修理,是一种“子承父业”的控制。
但是站在父亲的角度,他是在为儿子提供保护。父亲的严格要求,其实也是一种对杜建的期盼。在影片的第一幕,杜建被骗钱后第一时间回家告诉父亲,是对父亲无形的信任。
作者虽然为二人设立了很多矛盾冲突,但是亲情的坚固性,给二人带来了双向的情感交流。第二点要考虑人物关系的丰富性,片中设置一个“无赖”客人是为展现三教九流的人物多样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将情节推向高潮,并表达主题“功夫在诗外”。
杜建自以为已经在学校学习到了足够多的知识,可当他面对突发事件时,虽然想采取以理服人的办法,但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无赖相比,也仅仅是说一句“不行就报警吧”,最后还是通过父亲的小计谋,得以渡过这场小风波。这场风波在《功夫在诗外》中是最关键的父子“破冰”情节,同时也让杜建意识到了自己经验的缺乏,还要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
第三点是人物的差异性,人物性格特征要有明显的分界线,本片中父亲是一个踏实肯干的形象,而杜建则是与之相反。
这种相互之间的差异,能够让他们二人之间互相影响。从两者迥异的性格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对立性,不用特意制造情节,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冲突。
(二)情节冲突架构:影片中间部分承载的功能我们可以称作为“矛盾冲突”,对于电影“冲突”的处理,在一部影片中也是尤为重要的。要想建构冲突,首先要搭建对立面,只要对立存在,那么冲突就会随之产生。
杜建与父亲的对立并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叛逆所导致的对立,深层次来讲是人物本身性格的对立。
在这种设定之下,情节冲突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在本片中的第一个情节冲突就是杜建父亲监督杜建反复练习拧汽车螺丝,两人无论是内心还是行动都充分展现了父子二人的矛盾。冲突不代表结果,它更像是不断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以上情节更多的是表现主人公的“内在冲突”,而“外在冲突”的构建需要加深父子两人的对立面。在父子二人多次因为学业和工作争吵后,作者设置了父亲去网吧找杜建的情节,由于父亲的强势拖拽,让两人的关系更加剑拔弩张。
在设计情节冲突时不能忘记要与主角的最终目的建立联系,通过为杜建制造困难可以让他不断挑战自我。
出于父亲正面人物的考量,作者认为是不可以将父子二人永远放在对立面上的。那么如何使父亲得到杜建的认可,作者设置了可以展现父亲在修车行业经验丰富的情节:一位没有在修车店修过车的客人认定父亲将车的刹车修出了问题,并索要赔偿。
杜建与他据理力争,但是对方并没有妥协。最后还是通过父亲“骗”对方在车上做了记号,才得以化解这次危机。在这次冲突之后,杜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了根本的改变。
我们用关系营造冲突,用冲突丰富故事的结构,故事又塑造了人物,最后人物反馈到整部影片,情节的冲突让电影具有了灵魂。
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刚开始构思故事时,故事情节的拼接、故事的走向等等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棘手。所以要化繁为简地去思考,找出故事里的关键时刻,也就是情节重点。
基于格里菲斯的非线性叙事理论基础,本片在开头部分设置主人公想利用网络投机取巧赚钱而被骗钱这一时间点,除了以上所陈述在开头交代情节重点的因素外,同时也有想法把人物欲望在开头展现出来。以交代人物欲望为表征,让我的故事尽快开始,做到边讲故事边解释。
《功夫在诗外》的整体叙事结构方法更侧重于分解时空,主要运用“闪回”的方式来过渡回忆的情节。
《功夫在诗外》的线性时间范围是从杜建父亲青年(大约19世纪90年代)到杜建父亲中老年(20世纪)。在一部30分钟的剧情片里,讲述跨越20余年的故事,最终呈现可能会是流水账一样的叙事。
闪回的目的非常简单,它是对父亲当初学习汽车修理和学习过程的主观电影化再现。在本部影片里,它也是一种工具,给观众提供了相关信息,为观众解释父亲在年轻时第一次看到汽车的新奇与喜悦,让观众了解到父亲从事这一行业的原因,并不会有增加戏剧性的作用。
回忆的另一个作用是情节再现,烘托氛围。片中很多父子吵架的情节都是通过插叙来完成的,杜建与父亲之间的矛盾是阶段性的,如果在剧情中出现连续的争吵,会让观众感到疲劳,这些“闪回”段落的积累,既有特定的情节走向,又遵循着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