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1991年8月19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人即将签订新联盟条约,新联盟条约的主要内容是苏联从形式上存在,各加盟共和国有更大自主权,也就是将苏联从原来的紧密联合变为松散联合。
之所以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沿波罗的海的格鲁吉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决定脱离苏联。
不过,该条约遭到了以苏联副主席亚纳耶夫为代表的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的反对,为了阻止新联盟条约的签订,他们发动了政变,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发现虽然戈尔巴乔夫已经被停止了职务,但他们真正的威胁其实是在整个俄罗斯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叶利钦。
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完全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正式下台,宣布辞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当天下午,中国驻苏联大使给国内打去电话,“今晚七点,苏联有重要新闻播报,老戈(戈尔巴乔夫)大概是要‘完’。”
虽然我国早已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居然这么快。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苏联的国旗从克里姆林宫缓缓落下。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中国要作出什么样的决策呢?
第二天一早,中央便召开了关于苏联解体对策的讨论会,会上,大家对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形势做了仔细分析,并一致决定按照“承认、建交、设馆”一举解决同原加盟共和国的关系问题。这次会议仅持续了半个小时便敲定了,这速度放在今天看也是相当快的。
苏联解体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世界各国,王震听说这件事后,跟身旁的工作人员感慨道:“原来我们误会毛主席了,他比我们至少早看了有五十年。”
曾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在中国革命和和平建设时期都曾立下过赫赫功劳的王震说出这样的话来,一定不是无中生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苏联在国际社会上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在建设国家方面缺乏经验,加之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于是,新中国开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学习、借鉴、模仿苏联发展模式。毛主席也曾说过:
“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抄苏联的办法。”
1950年,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给中国提供了支援和帮助,两国相互支持,极大提高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先后派遣多个代表团前往苏联参观学习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方式,并多次邀请苏联专家为中共干部授课。除最明显的经济发展外,新中国在政治体制、教育、文化等方面也深受苏联影响。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能持续多久。两国之间的矛盾、分歧越来越尖锐,关系也越来越恶化,尤其是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之后。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进行了批评,揭露了在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严重错误。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重要”,并根据这一思想调整了国内外政策。
毛主席则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指出“中苏两国当前正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因此,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两国在这样不同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也逐渐渐行渐远。毛主席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变化,并十分有远见地提出“不能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此后,毛主席多次在会议上公开提出类似的主张,表示“要有批判地学”,将理论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了。
很快,中国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苏联模式的影响。
实际上,早在斯大林时期,毛主席便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天的到来。
不可否认,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哥”,但在毛主席看来,他们的政治制度发展并不成熟,加之斯大林政府又存在专制的倾向。一旦继续下去,将来恐怕是要出事的。
虽然斯大林有专制倾向,但他是个十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领导下,苏联仍然团结、强大。
不过,自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未来就变得不确定了。尤其随着赫鲁晓夫上台后的种种举动,毛主席更是预感苏联恐怕将走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1956年,随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达到了高潮,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的风向彻底发生了变化。
消息传回国内,毛主席十分重视,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决定不能在国内大肆宣扬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各种言论。虽然斯大林的确犯过错,但毛主席却不支持要全盘否定斯大林及他的贡献。
此后,从意识形态为切入点,加之之后发生的关于建立长波电台的分歧、突然爆发的台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等,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在这一背景下,毛主席高瞻远瞩地指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当时,党内不少干部对此是充满质疑的。毕竟一直以来,他们都将苏联当作前进的方向。现在,突然的变化让不少人一时转不过弯来,并对毛主席提出的这些观点持保留态度。
毛主席在看到这些干部的迟疑后,也并未一再同众人争论。随着之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建设实践的展开,毛主席在这一点上看法无疑被证明是正确的。
虽然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中国在不少经济建设和军事研发项目上陷入了停滞,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却得到了极大推进。
苏联最终走向解体,除了其自身内部的原因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便是西方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也对今天的中国有着警示作用。
苏联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反苏、反共宣传,并不择手段地进行舆论和文化渗透。尤其到了二战后,他们更是将意识形态作为颠覆苏联的重要武器。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西方国家耗费巨资,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立了新闻媒介,专门引诱和败坏青年,让青年学生的思想逐渐远离马列主义。
此外,这些媒体还利用苏联多民族国家的特点,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这些新闻媒体每天都会用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等语言播报新闻,宣传反共、反苏。
苏共二十大之后,根据赫鲁晓夫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美国政府趁机同苏联方面开展了颇具规模的民间交流。
1956年9月,应美国政府邀请,苏联派出了一万名大学生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在后来成为了西方国家在苏联培植的“伏兵”,他们大权在握,却贪污腐败,甚至出卖国家重要情报,损害国家利益。
后来,在谈到当时邀请苏联大学生来美留学且费用全免一事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毫不避讳地直言:
“有朝一日,一批新人将会在苏联掌权,我要努力争取的正是这一代。”
从苏联后来的发展看,美国的目的达到了,美国的确争取到了苏联新的一代。
参考资料:《看天下》2011年第34期、党史纵览2012年4期、党史文苑201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