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大地上,有一条普鲁特河,静静流淌着,然而,它的两岸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北岸的罗马尼亚,摩登都市林立,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乡村地区也充满活力,是准发达国家。
2024年,其人均GDP更是突破1.5万美元,稳步迈向更富裕的未来。
而南岸的摩尔多瓦,曾经与罗马尼亚共享历史与文化,如今却深陷贫困的泥潭,人均GDP不足5000美元,成为欧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曾经同属一个国度,使用相同的语言,拥有相似的文化,为什么几十年后,两国的命运会天差地别?
罗马尼亚的前身如果回到19世纪初,站在普鲁特河畔,人们会发现。
这条河的两岸其实是同一个国家——摩尔达维亚公国,这是今日罗马尼亚的前身之一。
这个公国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统治下,但内部仍保持一定的自治权,政治文化发展独立。
然而,1806-1812年俄土战争改变了一切。
战败的奥斯曼帝国将摩尔达维亚公国的东部地区割让给沙俄。
这片土地便是今天的摩尔多瓦。
自此以后,普鲁特河就成为了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的分界线。
摩尔达维亚公国的西部,即今天的罗马尼亚部分,则在1859年与瓦拉几亚公国合并,形成罗马尼亚王国。
而东部的摩尔多瓦,继续被俄罗斯统治,并在苏联时代被改造为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帝国崩溃,苏联尚未完全建立。
1918年,摩尔多瓦地区的领导层抓住机会,召开比萨拉比亚议会,投票决定与罗马尼亚重新合并。
这标志着被割裂百年的兄弟重新团聚,罗马尼亚的版图达到了历史巅峰。
然而,这种统一仅仅持续了22年。
二战期间,苏联依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协议,对罗马尼亚施压,要求归还摩尔多瓦。
在斯大林的铁腕操作下,罗马尼亚被迫放弃摩尔多瓦,苏联随即吞并,并成立了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从此,罗马尼亚走向了西方化的道路,而摩尔多瓦被彻底卷入苏联体系,成为苏联的农业和工业附庸。
两国的经济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分裂。
1989年,罗马尼亚推翻了独裁者齐奥塞斯库,进入了动荡的民主化转型期。
虽然最初几年充满混乱,但很快,罗马尼亚政府选择了亲西方路线,实施市场化改革,大规模引入外资.
并在2007年正式加入欧盟,这成为罗马尼亚经济腾飞的关键转折点。
经济发展为何一高一低?历史虽然为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划定了不同的轨道,但真正让两国命运分道扬镳的,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分歧。
罗马尼亚在剧变后痛下决心,坚定拥抱市场经济,依托欧盟的支持迅速腾飞。
而摩尔多瓦则陷入了苏联解体后的经济泥潭,至今仍在困境中挣扎。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这两个曾经的“一体之国”在短短30年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89年,罗马尼亚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变革——独裁者齐奥塞斯库在大规模示威中被推翻,罗马尼亚正式迈入后共产主义时代。
然而,转型之路充满阵痛。
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经济模式完全依赖国家控制的中央计划经济,私营经济几乎不存在。
剧变后,国家无法再负担庞大的国企体系,大量工厂倒闭,导致上百万工人失业,社会一度陷入混乱。
而且,市场化改革之初,罗马尼亚的货币因缺乏稳定支撑而迅速贬值,通货膨胀率一度飙升至300%以上,普通人的积蓄几乎在一夜之间蒸发。
尽管阵痛严重,但罗马尼亚政府最终顶住了压力,坚持推动市场经济改革,这为未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2007年,罗马尼亚加入了欧盟,这是决定其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步。
加入欧盟就意味着获得大量经济援助。
比如罗马尼亚每年从欧盟获得数十亿欧元的基建、农业、科技发展资金,帮助其加快现代化进程。
另外,这也意味着进入欧洲经济体系。
欧盟国家之间关税壁垒降低,罗马尼亚的产品、劳动力可以自由进入西欧市场,促进了经济增长。
再有,外资企业看中罗马尼亚廉价且技术较高的劳动力,纷纷在当地设厂,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而罗马尼亚政府抓住了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IT产业、服务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
法国雷诺集团在罗马尼亚投资,旗下达契亚品牌的汽车成为欧洲市场的畅销产品。
还有,罗马尼亚成为东欧的IT外包中心,吸引了微软、IBM、华为等国际企业入驻。
这一系列改革让罗马尼亚迅速崛起,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与罗马尼亚截然不同的是,摩尔多瓦的经济发展几乎经历了一场灾难。
1991年苏联解体,原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联经济体系轰然崩塌。
摩尔多瓦的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
苏联时期,摩尔多瓦的经济高度依赖苏联内部市场,出口方向主要是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
解体后,市场突然消失,经济瞬间瘫痪。
而且,摩尔多瓦的工业基础本就不强,苏联解体后,工厂因失去供应链和订单而大量倒闭。
摩尔多瓦一夜之间成为独立国家,但问题是它并没有独立生存的经济体系。
与此同时,摩尔多瓦的产业结构极度单一,经济主要依赖葡萄酒和农业,缺乏现代化工业支撑。
这带来了几个致命的问题。
经济脆弱,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比如,农业经济容易受到天气、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一旦出口受阻,整个国家经济都会受到打击。
再比如,现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科技和制造业,而摩尔多瓦长期依赖低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难以提升收入水平。
由于国内工资低、就业机会少,摩尔多瓦的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国外。
很多摩尔多瓦人选择移民或长期在国外务工,主要去往俄罗斯和西欧国家。
企业找不到足够的工人,经济就进一步恶化。
由于大量国民在国外打工,每年摩尔多瓦经济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些人的汇款,而不是本国经济创造的财富。
这一恶性循环,使得摩尔多瓦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曾经是同一个国家的两个部分,如今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
罗马尼亚借助欧盟的支持,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而摩尔多瓦则因经济结构落后、政策摇摆不定,长期深陷贫困。
未来,摩尔多瓦是否能走出困境,复制罗马尼亚的成功?
答案或许并不乐观。
毕竟,30年的差距,已经让普鲁特河两岸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