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楼梦》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那就是声势浩大的贾府,似乎没有什么能够上得了台面的大官,贾家的大老爷贾政,也不过区区五品的小官;
他到底是如何养得起这么一大家子的人,而且还奢华至此?
说起贾府,在《红楼梦》的开篇几章,就通过贾雨村和林黛玉的视角进行过描写。
贾雨村在进京赶考期间,是从冷子兴的口中听说了贾家的事情,在冷子兴的口中,贾家可是当朝一等一的富贵人家,被列为四大家族之一。
冷子兴的生意,大多是依靠着周瑞家与贾家搭上线的。
因此,在冷子兴的眼中,贾家自然就是一株参天大树,借用刘姥姥的话说,就是随便拔下一根汗毛,也比常人的腰粗。
的确,贾家承蒙祖上积累的财富和地位,的确在当时是一个大家族。
但从冷子兴的描述中,也可以得知几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宁荣二府的后代是一代不如一代。
贾政贾赦在当时已经算不上大官了,更惨的是,贾家还出个纨绔子弟贾宝玉,虽然还有着不俗的势力,但后继无人,也就意味着贾家的衰败几乎是不可逆转的事情。
由此可知,贾家之所以还养得起这么多下人,过着如此奢华的生活,并不是依靠贾政贾赦的能力,而是依靠着祖辈父辈留下的庞大财产,说的直白点就是家底厚实。
贾家的先祖起初都是些小官,直到出了宁国公和荣国公这两位大咖,这两位显赫在哪里呢?其实就是显赫在“公“这个字上。
“公“是一种爵位,按照等级排序公侯伯子男,公是最高等的爵位。
历史上看,比如卫青,诸葛亮,关羽,霍去病都是侯爵,也就是第二等的爵位。
在明朝开国的几位大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才获得了公爵的爵位,由此可见,贾家一门竟然出了两个公爵,这已经不是权势滔天能够形容的了。
所以哪怕贾家后世的子孙没有太大的本事,也没办法继承祖业,但是就算是凭借两位先祖遗留下的财富和赏赐,也是几辈子人都花不完的。
包括贾家现任的两位家主,这点官职,其实也是依靠祖上的福荫,贾政在为官一途上还算是有点手腕,但也就混了个五品小官;
至于哥哥贾赦,沉迷酒色,在能力上不如贾政,但他的一等将军,也就是比贾政略高一点点。
很显然,光靠两位老爷的俸禄,想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的人并不现实。
虽然《红楼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朝代,但可以根据曹雪芹生活的清朝做一个对比,在雍正朝之前,清朝五品官的俸禄,就是每年80两俸银加上80石禄米。
按照一两银子300元左右人民币的价格计算,一个五品官一年也就是24000元人民币的收入水平。
这可是年薪,所以由此可知,单靠贾政这点俸禄想要养活这几百口人,都是不现实的,这点俸禄对于偌大的贾家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贾家真正的收入来源,除了来自于前辈留下的财富之外,更多的是来自于田租。
事实上,古代的封建地主,最大的财富也是地租,一方面是贾家本身出了两位国公,得到的封地自然就很大,这些田地每年都可以稳定的给贾家提供地租。
《红楼梦》原著中对于贾家的田地规模,是有一个大概的描述的。
据原文所述,贾家有九个庄园,其中提到有一年其中的一个庄园上报账单的时候,向府中上缴了2500两银子,而庄主所言,这一年是欠收的状态,年景不好。
单一个庄园在年景很差的年份里,还能上缴2500两银子,已经是老爷贾赦30多年的俸禄了,由此可知,田租收入才是贾家财富的主要来源。
文中也提到了贾政对于田庄的期望,他原本预计的是5000两银子,若以此为标准推测,单是庄园收入,在理想情况下就可以达到4万-5万两银子。
这笔收入折合下来相当于1200万-1500万人民币,才能勉强支撑这一大家子的生活开支。
看到这个数字,你可能会觉得很夸张,但计算下贾家的人口数量就知道,这笔钱花的已经很节约了。
书中对于贾家的人口数量是有提及的,书中原文说,贾家有三四百丁,注意,这里的丁指的是男子,如果算上家眷,人数怕是至少上千人。
这样算下来,平均一个人一年哪怕花费1万元人民币去养,也就是一个人一年33两银子,也要耗费差不多四万到五万两银子。
当然,清朝的物价水平与现在也不能等同计算,但也看得出,贾家到了贾政贾赦这一代,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如果每年收上来的钱不够,那么就只能动用祖上留下来的遗产贴补,年复一年的下去,必然亏空。
当然,贾家的收入来源必定不止于此,贾家事实上还能有三条路来提高收入。
一个是封地之外的田庄,书中提到的九个庄园,很大概率是祖上封赏得来的。
在古代,只要有钱,是可以从其他人手里买地的,到贾政贾赦这一辈人,贾家已经承袭了数代,额外购置的田地可能更多。
另一个则是除了田租之外的其他产业。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冷子兴,冷子兴就是一个古董商人,他背靠着周瑞家与贾府之间是有生意往来的,贾家自然也有类似的产业,只不过规模几何就很难说了。
而最后一个收入来源则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身在官场,又怎会没有些灰色收入呢?
哪怕贾政贾赦的官职不高,但三年清知府,万两雪花银,哪怕是小小的知县,也是可以动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这一点,贾家这样的家族,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
以上这些,基本就是能够推测出来的贾家的收入。
总而言之,这些钱,对于一般人家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般的收入了,但是对于贾家这样的,想要维持体面生活和庞大的家眷的大家族来说,恐怕早就入不敷出了。
毕竟,贾家的后人没有能力超群的,做官做不好,做生意自然也难言好,更重要的是,随着贾家后人的官越做越小,想要拿点灰色收入,显然也越来越难,越来越少。
书中对这一点也是有所描述的,元春省亲,看似宏大的场面,几乎是贾家的末日余晖,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没有元春省亲,贾家就不必把自己的老底拿出来建造大观园,或许,还能撑上很久很久。
但是一场盛大的省亲活动,把贾家的老底彻彻底底的掏空了。
以至于王熙凤变不出银子,只能放高利贷赚钱,堂堂的国公府竟然要靠放高利贷牟利养家,说出去也只能是让人觉得瞠目结舌。
事实上,王夫人力主宝玉与宝钗结合,其实也是为了一个财字,虽然薛家并非官宦家族,但不得了的地方在于,薛家在商道上可是比其他三大家族要牛的多。
如果能够与薛家结成亲家,无疑能够给贾府带来额外的收益。
以上种种,无非都是为了一个财字。
但正如文中所述,贾家表面光鲜,内里早就腐朽不堪,这样的大家族,只是勉强维持罢了。
贾家真正的衰败并不是始于贾政贾赦,也不是始于宝玉,而是在宁荣二公离世之后,就已经逐渐衰落了。
正所谓富不过三代,到了贾政贾赦这里,还能过得半辈子好日子,已经是祖上莫大的福荫了,还能有什么所求呢?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