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少了,痰就多了,老中医教你补足一身元气,将痰湿斩草除根!

不一样视角 2025-02-11 15:18:4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人这一身的毛病,归根结底,十有八九都是元气亏了。元气一亏,身体的运化功能就会跟不上,痰湿、寒气、湿毒趁虚而入,该排的不排,该化的不化,久而久之,痰堵在喉咙,湿困在脾胃,整个人沉沉滞滞,头重脚轻,百病丛生。

你有没有试过,早晨起床,一口痰堵在嗓子眼,咳也咳不出,吞也吞不下?有没有觉得身体总是湿漉漉的,像是穿了一件潮湿的棉袄,怎么甩都甩不掉?

有人说,痰湿不过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痰湿长期不清,脾胃不调,日后可能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甚至更严重的疾病。

西医研究也早已证实,慢性阻塞性肺病、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都与体内的痰湿密切相关。痰湿不除,养生白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元气不足,痰湿就会增多?怎样才能补足元气,把痰湿连根拔起?今天,老中医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如何从根源上解决痰湿问题,让身体恢复轻盈、畅快!

元气不足,痰湿从何而来?

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胃虚弱,水湿运化不畅,痰湿便会在体内堆积;肺气不足,痰液无法顺利排出,就会堆在喉咙、鼻腔、胸口,让人感觉憋闷不畅。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元气亏了!

元气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身体的动力,就像车子的发动机。发动机不给力,油门踩到底,车子还是跑不快;元气不足,再好的养生方法,也难见长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长期的疲劳、精神压力、饮食不当,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脾胃和肺的正常运作。

比如,长期熬夜,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消化功能下降,痰湿积聚;饮食过于油腻,造成脂代谢紊乱,痰湿内生。这和中医讲的“脾虚生湿,湿聚成痰”是同一个道理。

该如何补足元气,化痰除湿?

第一,调脾胃,生化正气。

脾胃是后天之本,元气的来源。如果脾胃虚了,吃再多补品,都会变成痰湿。想要补元气,首要任务就是养脾胃。

· 少吃寒凉食物,冰镇饮料、生冷水果、凉拌菜,这些东西吃多了,脾胃就像进了寒冬,运化能力下降,痰湿自然就生出来了。

· 戒掉过度油腻,火锅、烧烤、奶茶,吃多了不仅让人发胖,还会加重痰湿堆积,让身体越来越沉重。

· 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薏米、茯苓、山药、白扁豆、陈皮,这些都是脾胃最喜欢的,既能补气,又能祛湿。

第二,补肾气,固本培元。

元气的根在肾,肾气强,元气才足。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觉得累、怕冷、手脚冰凉,这就是肾气亏了的表现。肾气不足,脾胃就会跟着虚,痰湿也就越来越多。

· 保证充足睡眠,晚上11点之前入睡,肾精才能得到充分修复。

· 多晒太阳,尤其是背部,阳光能温养肾阳,让身体的能量充盈起来。

· 按摩涌泉穴,脚底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点,每天睡前按揉5分钟,有助于补肾固元。

第三,畅通气机,把痰湿化开。

痰湿不除,就像屋子里积满了灰尘,光是扫地不够,还得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气机不畅,痰湿就会越积越多,所以要让气血运行起来,把体内的痰湿一点点代谢出去。

· 多运动,快走、八段锦、太极拳,都是行气化湿的好方法,让身体微微出汗,就是在排湿气。

· 泡脚驱寒,睡前用生姜、艾草泡脚,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把寒湿从脚底赶出去。

· 深呼吸,肺是痰的储藏室,深呼吸能帮助肺部把积存的痰液排出,让呼吸更顺畅。

第四,心情舒畅,元气自生。

很多人不知道,情绪也会影响痰湿的生成。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大,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痰湿就会越来越重。想要真正祛痰湿,除了养身,还得养心!

· 少生气,多笑笑,坏情绪会伤肝脾,学会放松,痰湿就会少一些。

· 学会调节压力,可以练练书法、听听古琴,或者泡一壶茶,静静地坐一会儿,让心境平和下来。

总结

痰湿不除,百病丛生,元气一足,百病不侵!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和痰湿作斗争,却从未想过,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补足元气,让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正常。

调脾胃,补肾气,畅气机,养心神,这四步做到,痰湿自然不生,身体自然轻盈!

健康,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愿你从今天开始,守护好自己的元气,把痰湿彻底斩草除根,迎接一个真正轻松自在的身体!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

2.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 《现代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中医药杂志

5. 《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69
不一样视角

不一样视角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