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昆明人,非常重视过春节。毕竟辛苦一年,全家团圆,好好休息一下;吃点好的,感谢祖宗的庇护,期待来年的收获。
百年前的昆明城乡,过年很有仪式感,家家都有一套繁琐的程序,加之昆明佛教流行,家庭仪式加上宗教仪式,更显得隆重。除夕前,开始上街购物,要准备的物品很多。首先是香烛、元宝和黄钱;供在家堂桌上用的供花、供品,各种青、红香和皂角,这些主要是来供奉和烧给祖宗的。
然后是春联和门神,这是过年的标志,最有气氛。最后大人小孩,都要买或做一身新衣服。过年了,在家中一定要铺上青松毛,为什么要铺上青松毛?这和元朝昆明的“家鞑子”有关。铺上青松毛,家里绿意盎然,很温馨。现在不行了,破坏树木和环境,已经被视为陋习取缔了。
吃的方面,有云南特产年糕和饵块,饵块是昆明人最受的食物之一,煮了吃,炒了吃,甜的咸的,从不厌烦;然后是鸡鸭鱼肉,各种干菜和蔬菜。昆明人乃至整个云南省内,都喜欢煮“长菜”,各种蔬菜加了筒子骨、老母鸡、火腿等同煮一大锅,从大年三十一直吃到正月十六。现在的昆明人仍然喜欢煮长菜,不过吃的时间要短一些了。
零食方面,有各种糕饼和甜食,主要是灶糖,大人小孩都爱吃;还有干果蜜饯,玉溪生产的冬爪蜜饯最受欢迎。这些过年的标配物品,按照各家的富裕程度各有不同。
除夕这天上午,家庭主妇先把鸡、鸭、鱼、肉等硬菜做好,然后就是长菜,长菜中必有青蒜、芹菜,其次是白菜、苦菜、萝卜等,告之祖宗,子孙在过去一年中,勤劳、清白做事,家中清洁平安。在家堂桌上摆放整齐,先敬供天地,再祭祖先。
敬完天地和祖宗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年饭。饭后,家中的男人们开始换门神、贴门对,家庭主妇继续准备年夜饭。大米饭蒸熟后,将饭甑子供在桌上,先敬祖宗,保佑来年发财兴旺。然后做些油炸食品,如花生、荞丝、干藕片等,给男人下酒。
吃完晚饭,因为那时没有春晚可看,全家闲坐聊天守岁,到了半夜三更,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接灶神。灶糖就是专门供给灶神吃的,为了是让他在上天多说甜言蜜语。
大年初一,鸡叫天亮了,就起床点燃香、烛,把年糕、大米花团和桔子、黄果、香橼、佛手柑、柿饼、枣子等物品摆放好,接着放鞭炮,接财神。此时,各家屋内都铺满青松毛,桌子上供品满满当当,香烟缭绕,年味十足。
全家人聚集在供桌前,由长者带头,率领子孙向祖宗行跪拜礼,感谢祖宗保佑。拜完祖宗后,家中小孩子向长辈行跪拜礼,可以得到压岁钱。一整套仪式完成后,大家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家中老人,带上一盒香及黄钱,到圆通寺、莲华寺、太阳宫、城隍庙、火神庙等处进香;其他男性包括小男孩,到亲戚、师长家拜年。小男孩都能得到压岁钱,还有小米花团和各色水果;其他小女孩,则由家长给压岁钱,能够买花炮、买零食吃,快乐一整天。
这就是100年前的昆明春节,年味十足,仪式感强。而现在的昆明人,就是大吃大喝一顿完事,有的连年夜饭也不做了,直接去饭店吃,饭后看春晚结束。仪式感少,年味不足。真希望能够把最传统的过年仪式恢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