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以后皇帝的称呼变了,从“某某帝”变成了“某某宗”

箪瓢斋 2020-05-22 19:47:14

一些细心的历史爱好者恐怕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历史记载中,人们对于历代皇帝的称呼,到了唐朝发生了变化。在唐朝以前,人们都称皇帝为“某某帝”,例如汉武帝、汉光武帝、晋惠帝、隋文帝等等;可是到了唐朝,皇帝们的称呼就开始变成了“某某祖”或是“某某宗”,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宋高宗之类。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明白皇帝的庙号、谥号、尊号的内涵。

谥号就是古代的帝王或者大臣们死后,后人评定他们一生功绩的文字。从周代开始,国君和诸侯王们死后,就都有谥号了。比如,我们知道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什么的,那“桓”、“文”、“庄”就是他们的谥号。

汉朝以后,基本每个皇帝死后都会有谥号(少数被废的不在其内),后来大臣们,甚至大臣们的妻子死后也都有谥号了。这些谥号都是朝廷给的。另外,民间也有私谥的,这个咱们就不谈了,只说皇帝的谥号。

从周朝那时起,就有谥法流传。某某字是褒谥,某某字是恶谥,这个都有规定的。某个皇帝死后,后人就根据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给他上一个谥号。如果他一生打过很多胜仗,那便会称之为“武”,如果他为政清明,国泰民安,那可能会称他为“宣”,如果他干了很多坏事,那可能就会称为“灵”、“炀”什么的了。

这样一来,后人在称呼这些皇帝的时候,往往就会称呼他们的谥号。比如汉武帝,汉宣帝,汉灵帝,隋炀帝等等。

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皇帝的谥号开始变得越来越长,而且也不再具有评价皇帝一生功过的功能。这一切都是从唐玄宗那时候开始的。李隆基给唐高祖李渊的谥号定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给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定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从此以后,所有的皇帝都有样学样,谥号变得又臭又长,到了明清时期,普遍长达二十多字,用的还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字眼(例如乾隆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因此,后人就没有办法用谥号来称呼唐朝以后的这些皇帝了,只好去称呼他们的庙号。

庙号是什么呢?庙号就是帝王们在祖庙里被供奉时,写在牌位上的称号。

庙号按照孔子家语“祖有功宗有德”的规定,开创为祖,守成为宗,一般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称为某祖,后面的皇帝都称为某宗。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像康熙被称为圣祖就是这样。

另一方面,庙号实际上取代了谥号,开始对皇帝的一生进行盖棺论定。不过,庙号并不是严格按照谥法来确定的,实际上也是吹捧的多、贬斥的少,并不能真实反映皇帝一生的本来面目。

在汉朝时,还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但三国以后庙号就开始泛滥,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了。由于庙号一直都很简洁,所以人们就开始用庙号来称呼唐朝以后的历代君主。

这便是唐朝以后,人们对于皇帝们的称呼改变了的原因之所在。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基本上每个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就开始普遍用年号来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了。

另外,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做尊号。

庙号和谥号都是皇帝死了之后才会有的,是后人评定的。但是尊号不同,尊号又称徽号,它是皇帝活着的时候就拥有的一种头衔。

按理说,“皇帝”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尊号。到了唐朝开始兴起在皇帝这个尊号上再加尊号。唐高宗时期,武则天给自己的老公加上了“天皇”的尊号,而她自己也相应地获得了“天后”的尊号。后来,她干脆自己当上了皇帝,尊号越来越多,先是“圣母神皇帝”,后来是“则天大圣皇帝”。

唐玄宗以后,给皇帝加尊号变成了一种制度。唐玄宗自己一生中六次加尊号,以后的帝王也是经常没事儿就给自己多弄点头衔。往往是打了胜仗要加尊号,出现了“祥瑞”要加尊号,活到一定岁数还要加尊号。尊号同样变成了一种无聊的东西。后来,有的皇帝干脆就是尊号谥号通用,活着时候的尊号到死后就变成谥号了。

0 阅读:9
箪瓢斋

箪瓢斋

一个在文学、历史、体育方面略有感悟的老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