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儿童节,不仅是儿童的节日,也成为很多成人的节日。而我们过儿童节,无非也是因为我们追忆那段童年时光,那时,我们不仅无忧无虑,而且仍怀有梦想。
你会发现,很多有成就的人,大多都是将童年梦想——最开始可能仅仅是兴趣——坚持下来的人。
比如很多名导从小就是狂热电影迷。
最著名的“影迷型导演”当属“痞子昆”昆汀·塔伦蒂诺了,他那浩瀚的阅片量就是从小开始积累的。因为母亲和继父的开明,他不仅电影看得多,且类型涉猎广泛,比如探讨两性关系的《猎爱的人》,或者那部连成年男性看了都会产生心理阴影的《激流四勇士》都是他少年时的片单。14岁时,昆汀就开始尝试写自己的剧本了。
《猎爱的人》
也是14岁那年,因为经常翘课去看电影而被好几家学校开除过的特吕弗,终于立志要走电影的道路,为此他还做了详细的自学计划:每天看三部电影,每星期看三本书。
另一位骨灰级超级影迷是马丁·斯科塞斯。他小时候得了哮喘,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外出活动,于是家人就经常带他去电影院。渐渐地,电影就成了马丁唯一的信仰。他把自己年轻时代的观影经验汇集成了几部纪录片,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的美国电影之旅》。其很多电影里也有看电影的情节,《雨果》更寄托了马丁对电影的无限深情。
《雨果》中马丁的客串。
技术狂人大卫·芬奇为电影着迷,则不是因为某部电影,而是8岁时看的一部关于电影《虎豹小霸王》拍摄幕后的纪录片,这让他发现这辈子再也没有比拍电影更有意思的事了。
而还有不少大导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将梦想付诸了行动。
比如电影导演界,就有所谓的“8毫米俱乐部”,即无数大导的电影梦,莫不是从童年时期拿起的8毫米或其升级版超8摄影机开始的。如今已成为科幻片大拿的导演J·J·艾布拉姆斯就有一部代表全体导演献给超8摄影机的“情书”《超级八》。
眼下正在中国内地上映的斯皮尔伯格半传记电影《造梦之家》中,也有不少还是少年的主人公拿着8毫米摄影机拍片的情节。
据斯皮尔伯格说,10岁时,当他从爸爸手中接过一台8毫米摄影机时,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导演。12岁那年,他就拍摄出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一部长9分钟的枪战片。那部电影让一度羞涩、孤僻的斯皮尔伯格第一次体验到创作的喜悦,他从自卑的“转校生”一下变成了在“片场”调动指挥,说一不二的导演,连那些经常欺负他的校霸也需要遵循他的指令。
而公认的“天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也确实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作为一个“星战粉”,年仅7岁时,他就用老爸的超8摄影机拍了一部仿照星战的《宇宙大战》。和《造梦之家》所表现的类似,许多奇怪的东西都被诺兰或充当布景,或作为特效:黏土、面粉、装鸡蛋的箱子甚至手指卷……
《造梦之家》中有类似情节。
更令人赞叹的是,小小年纪的诺兰已懂得了“伪纪录片”的手法——他在NASA工作的叔叔曾给过他一些火箭发射实况的录像带,他用摄影机对着电视屏幕转录下来,然后剪进了自己的电影里!
《第六感》等经典片的导演奈特·沙马兰则是以量取胜,他曾透露,自己在17岁之前已经拍了总共45部电影了!
所谓“3岁看老”,很多大导不仅小小年纪就开始拍片,其风格和类型甚至也已从那时就奠定起来了。
比如“爆炸贝”迈克尔·贝曾用老妈的超8摄影机拍了一幕“火车大爆炸”。他把烟花堆在玩具火车旁边,然后全部点燃,结果差点把家给烧了,连消防队都出动了——真是将爆炸写进基因里的男人。
怪咖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处女作的主人公则是颗打算征服世界的“连环杀手土豆”;“哥特风”的蒂姆·伯顿13岁那年拍了部疯狂科学家题材的默片;9岁的彼得·杰克逊,则拿模型拍了部定格动画版的《金刚》——成人后,他再一次复刻了这部经典;而导出《月光光心慌慌》等经典恐怖片的约翰·卡朋特,在初中时代已经拍了好几部恐怖短片……
“彼得大帝”版《金刚》
当然也有例外。谁能相信,如今镜头下有着糖果般配色的韦斯·安德森,10岁那年拿着老爸的超8毫米摄影机拍的处女作《关于谋杀的研究》,竟然颇为暴力!
童年,是很多伟大梦想开始的地方。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无论梦想是什么,无论梦想将来能否实现,有梦想本身就是可贵的——因为长大后的我们,做梦本身已经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