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作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早已深深扎根这片土地。
历史让他们的祖先从俄罗斯来到中国,逐渐与本地文化融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间,沙俄在远东执行“边区俄罗斯化”政策。
大批移民和逃避战乱的沙俄贵族来到额尔古纳河畔。

于是,中俄两国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画面逐渐成型。
如今,随着中国崛起,俄罗斯族早已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他们和其他民族一道,分享着中国的繁荣与幸福。
加入中国的俄罗斯族人:长相已经非常汉化,对国家有强烈认同感
俄罗斯族变迁
如今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族,大多是当年从俄罗斯迁移而来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沙皇俄国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贫困深重。
西伯利亚的广大平原,成了无数俄罗斯人逃离苦难的起点。
为了寻找生存空间,他们向南走,最终定居在中国的新疆伊犁、内蒙古和东北等地。

19世纪中叶起,中俄两国签订的《瑷珲条约》《中俄密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协议,加上清政府废除“封禁”政策,两国的商贸和人员往来变得愈加频繁。
中国的劳工与商人也纷纷进入俄国边境,甚至深入俄国腹地谋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中俄通婚的现象。
部分中国人与俄罗斯人结婚,诞生了第一代中俄混血。
尤其是在早期赴俄谋生的中国人大多是单身男性的情况下,这一婚配趋势尤为明显。
虽然中俄联姻多数发生在俄国,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战争与政治动荡不断,这些家庭开始迁回中国,特别是在内蒙古和中俄边境地带,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聚居群落。

同时,俄国人也进入了中国的额尔古纳、室韦等地,参与采矿、开垦、狩猎、砍伐木材等工作。
到1907年,额尔古纳右旗的俄罗斯人已达到1000余户、近5000人,其中大多数已在此定居多年。
十月革命后,许多俄国人因为种种原因,再度选择迁入额尔古纳,加入了这一地区多元的文化和生活图景。
到20世纪20年代初,额尔古纳地区已经成为中俄通婚家庭、华俄后裔和部分俄侨的聚集地之一。

这个时期,特别是20世纪20至30年代,正是旅苏华侨及其家眷回国定居的关键时期。
同时,这也是华俄后裔人口急剧增长的时期。
受到中东铁路事件及苏联的社会现实影响,许多旅苏华侨选择返回祖国。
另一方面,由于苏联国内的动荡和自然灾害,生活变得异常艰苦,部分苏联人选择越境来中国投靠亲友,不乏与中国人结婚的案例,这直接推动了中俄通婚现象的进一步扩展。
这段历史中,内蒙古的中俄边境地区,华俄后裔、俄侨(或苏侨)等群体数量迅速上升。
与此同时,华俄后裔、旅俄华侨及家眷与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其他民族的通婚,使得这些群体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文化不断交织与融合。

中国的俄罗斯族,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历史变迁中逐步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不断接受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外貌、思想、风俗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俄罗斯族。
最终,在1953年,他们被正式认定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说汉语,写汉字
俄罗斯族是我国边境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稀少。
根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6136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特别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北麓的额尔古纳市,成了俄罗斯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是20世纪初期大量俄罗斯移民与中国人(多为汉族)通婚的后代的故乡。
最初,俄语和汉语是俄罗斯族的主要交际语言。
然而,由于早期移民中,俄罗斯母亲与中国父亲的婚姻比例较高,家庭教育中母亲的影响力尤为重要,因此,俄语作为家中主要语言,成为了第一代俄罗斯族人学习和使用的语言。

可以想象,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俄语成了他们的母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语言格局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生活的百余年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俄罗斯族的语言使用经历了显著转变。
最初,整个族群几乎全员使用俄语,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教育和交流的汉化进程,今天的俄罗斯族几乎全部使用汉语,特别是东北官话中的黑松片嫩克小片。
尽管俄语在俄罗斯联邦及国际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内蒙古的俄罗斯族群体中,俄语的使用逐渐被汉语所取代,已呈现出逐步消退的趋势。

俄罗斯族的语言变迁,恰恰折射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刻历程。
今天,生活在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的俄罗斯族已经经历了三四代的繁衍,部分家庭甚至已经跨越至第六代。
从外观上看,俄罗斯族人的特征融合了欧罗巴人种的一些标志性印记,同时也不乏黄种人血统的痕迹。
两个不同文化的交织,使得这一代代人身上同时携带了两种血脉的印记。
在代际变化上,第一代和第二代俄罗斯族(年龄普遍超过80岁)成长在中俄双语的环境中。
这些人能流利地使用俄语和汉语,且许多人拥有中俄双语的名字。
童年时期的他们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往返,深受两国文化的熏陶,对俄罗斯的传统、语言及习俗非常熟悉。
此外,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保存着在俄罗斯生活的记忆,且与俄罗斯的亲属保持着联系,俄罗斯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深远。
第三代和第四代俄罗斯族(年龄大多在45至70岁之间)成长于汉语为主的环境。

他们从小接受中文教育,尽管父母中至少有一方能讲俄语,但这些年轻一代大多只能听懂一些俄语,且在实际书写能力上,几乎没有人能够流利书写俄语。
在这一代人中,少数人依然记得一些俄罗斯的文化和习俗,甚至会保留一些俄语的小名或昵称,这些微弱的文化痕迹,彰显着他们与俄罗斯之间的联系。
随着代际更替,俄罗斯族群体的文化与语言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族后代已成为完全的汉语使用者,而他们对俄罗斯的记忆和情感,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模糊。
如今,许多俄罗斯族人已经将自己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汉族人并无太多区别。
他们说汉语、写汉字,已完全适应并融入了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

对于他们来说,曾经的民族差异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仿佛只剩下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站在他们的角度,过去那个俄罗斯族的形象正在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与汉族人越来越相似的面貌。
甚至连外表,俄罗斯族人与中国汉人之间的差距,也已经越来越难以辨别。
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外貌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中国的文化已经在他们的生活中扎下了根,成了他们文化认同的核心。
和谐共处,平等尊重
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北端,额尔古纳河的东岸,大兴安岭以西的广袤土地上,坐落着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
这片与俄罗斯接壤的土地,仿佛是一座历史的桥梁,见证着两国文化的交织与融合。

在这里,巴斯克节是俄罗斯族最重要且最盛大的节日,其热烈程度可与汉族的春节相提并论。
每年巴斯克节前夕,恩和的每家每户都会提前准备。
家里会浸染彩蛋,烘焙面包,庭院也会精心装饰一番,里外打扫得一尘不染。
节日的气氛从家家户户的忙碌中蔓延开来。
在节日期间,俄罗斯族家庭会进行祈祷,祈求来年的平安与丰收。门前常常挂起松枝,象征着吉祥与幸福。
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人们像是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一样,举行荡秋千、撞彩蛋等传统活动。欢声笑语,歌舞升平,整个村落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仿佛时间都为之暂停。

恩和的饮食文化也同样充满了丰富的跨文化交融。
由于长期的民族混居,这里的人们既能品尝到汉族的传统饭菜,又能在餐桌上看到俄式美食的身影。
列巴(俄罗斯面包)、馅饼、苏伯汤等俄罗斯传统美食早已成为当地餐桌上的常见之物。
而在餐具的选择上,恩和的居民也展现出中俄文化的结合,既使用中式筷子,也用俄式刀叉,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交汇与互补。
其中,列巴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面包。
它在恩和人的生活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主食。
每一块列巴都是由当地的优质面粉、酒花、麦芽糖、食盐和糖等材料精心制作,配合上三河牛产的鲜奶发酵而成。
采用传统的白桦木燃烧加热烘烤,面包表皮金黄酥脆,内部松软香甜,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植物芳香。
每每此时,女主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而男主人则为她伴奏,手风琴的悠扬旋律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热烈而温馨。

这不只是美食与歌声的简单堆砌。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已经不仅仅把这里当作栖身之地,而是深深地将这片土地当作了自己的家。
即便岁月无情,时间如沙,冲淡了许多记忆与过往的尘埃,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却愈加坚定。
如今,中国的俄罗斯族人已然成为这个伟大国家的一部分。
无论从历史的长河,还是当下的社会生活来看,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繁衍生息。
国家的强大与繁荣让他们在此感到由衷的自豪与温暖,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谁能不为之骄傲与热爱?
每一位俄罗斯族人都不仅是这个国家的建设者,还是这片沃土的主人,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与未来。
这份情感,深沉而真实,无法忽视,也无法磨灭。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强调和谐与包容,它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保持绝对的独立与孤立,而是提倡在差异中寻找到共生的可能。
在这个文化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与独特性,而这份多元性正是中国社会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华文化的真正精髓并非霸权主义的扩张,而是强调共尊共存的理念。
我们从未试图压迫他人,也从未试图强行改变他人的本质。

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平等生活。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并非战争与对抗,而是通过包容与接纳,最终实现和谐共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俄罗斯族人能够自由地保有自己的特色,又能在同一个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与各个民族一起,书写属于每个人的幸福篇章。
参考资料:当中国俄罗斯族成为俄罗斯华人——基于跨国经营群体主体性的分析 孙晓晨

冷酷
拿回西伯利亚,我们俄族人更多。
苼活夲質茬於惢態 回复 02-22 01:24
广西土狼兵先上,然后派遣几百万单身汉去杂交俄妹,一百年以后就汉化了
用户14xxx93 回复 苼活夲質茬於惢態 02-23 13:59
国家有召广西必上,管他天皇老子照打不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只不过现在联俄抗美优先解决最大的威胁
海阔天空
其实是通婚后的混血[滑稽笑]
用户11xxx12 回复 02-18 12:22
汉化,最终汉化
用户10xxx22 回复 用户11xxx12 02-19 21:15
所有外来的,最终都会汉化,融合
用户10xxx07
体毛少了,体臭味低了,脸部弧线变柔和了一点。
功夫之王
包容,求同存异。
Ver_Alanni
确切地说应该是白俄罗斯人因战争跑过来的吧?
树大招风 回复 02-22 23:10
你懂的还不小少。
支卜织布知 回复 02-21 19:22
那又如何?
yuqcen6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美丽、灿烂!
用户11xxx14
这是当初沙俄入侵的先遣军。没成事就放在我们这里了。
冷作 回复 02-20 19:26
阶段斗争失败逃难过来
明天更好
真的是‘相由心生”,相同的文化,相同信仰……
197653
一个纯种欧洲人,在道观里学习后金发变黑了[得瑟]
神游网海
看起来已经没有纯鹅了
强扭的瓜就是甜 回复 02-18 14:15
看成炖鹅[打脸]
用户10xxx65 回复 02-19 10:06
贵族才跟蒙古通婚,平民很少有机会的
用户12xxx12
汉族人多,占全国人囗的95%,生活在中国只要不限制和其它民族通婚,最终都会汉化,像满族哪怕当初征服汉族的中国,作为征服者也被汉化了。
司徒有虚名
这些俄罗斯族是沙俄时代的难民,被苏联红军追杀逃难到中国的,他们对俄罗斯和前苏联没有归属感!
!!农村娃
我喜欢
滨海
铁锅饨大俄
万事胜意
邻居奶奶的爹就是哈尔滨的毛子厨师。
大眼
有认同感的爱国的一家亲,心怀鬼胎的分裂分子全部干净的予以根除。
桃子幺幺
俄罗斯族
UC网友19xxxx0566
应该是苏联大清洗时候,逃过来的!还有一部分白俄军队,后来就在中国了,
朋友
大鼻子[得瑟]
用户10xxx64
十几年前接待上面的调研,接待吃饭时就一桌人,老人都熟悉,处长介绍那个年轻小伙也过,再说他旁边一个姑娘,说是小伙的女朋友,俄罗斯族,我们都一点也看不出来,后来大家说除了皮肤有点白外,一点也看不出来,汉族女子也有皮肤白的。大概同化和饮食吧!
天下大道
也最好开通东南亚各国女人通婚通道,解决中国男人结婚难的问题,提高结婚率,增加出生率,窝支持!!![大笑][笑着哭][鼓掌]
喷子哥
一个欧洲国家占那么亚洲地盘。
张小跳
标题就错了,本来就是国家的一份子,何来加入一说,小便我打死你
82年的轩尼诗
几代之后白人血统就很少了,哎
王二员外
我们是一家
天火
如果俄罗斯强如美帝,还会有认同感吗?会不会和犹太人一样移民?
海山 回复 02-23 01:53
没必要强求他们,看看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办签证的中国人再说吧。做好自己,奋发图强是王道。
用户58xxx81
估计以后俄罗斯族人会越来越多。[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太原衍派
国家民族政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