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患者越来越多?医生多次建议,60岁以后,千万别再做这5事

张老谈养护 2025-02-09 17:04:5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老了,最怕的不是腿脚不利索,也不是耳朵背了,而是脑子糊涂了,连身边的亲人都认不清,甚至连自己是谁都忘了。这种情况,在农村叫“老年糊涂症”,在医学上,有个更正式的名字——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年痴呆”。

这几年,身边得这病的老人越来越多,许多子女守着年迈的父母,看着他们从健谈到沉默,从精明到糊涂,心里别提有多难受。

医生提醒,60岁以后,有些事真不能再做,否则可能会让脑子越来越糊涂,甚至提前走向痴呆。

熬夜伤脑,别再折腾自己

年轻时,熬夜是常态,但人上了年纪,还是熬夜,那就不是“拼命”,而是“要命”了。

长期熬夜会让大脑无法得到充分休息,β-淀粉样蛋白(Aβ)这种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有害蛋白质无法及时清除,日积月累,就像家里的垃圾不清理,越堆越多,最终堵塞了大脑的“运作通道”。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导致脑内Aβ蛋白的清除效率下降,长期如此,大脑就像被“垃圾”淹没,逐渐丧失记忆能力。

所以,60岁以后,千万别再熬夜,哪怕晚上睡不着,也要养成固定的作息习惯,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别让大脑“生锈”

现在的智能手机,确实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想看新闻、聊微信、刷短视频,样样齐全。但不少老年人沉迷其中,甚至连买菜都要掏出手机查价格,记个电话号码也要存在通讯录里,时间久了,大脑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就会逐渐衰退。

大脑就像一块田,长期不耕种,就会荒废。老年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就等于让大脑“偷懒”,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下降,反应迟钝,甚至提前进入痴呆状态。

国外的研究表明,经常动脑、学习新事物,可以有效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因此,老年人不妨每天做做数学题,背背诗词,甚至学学新的手艺,比如画画、下棋、弹琴,让大脑保持活跃,防止“大脑生锈”。

长期独居,社交减少,别让自己陷入孤独

很多老人觉得,孩子们忙,自己一个人住也挺好,清静。但长期独居,缺少社交,会让大脑的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加速痴呆的进程。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孤独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比有丰富社交活动的人高出40%。原因很简单——人是群居动物,社交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需要记住人名、思考对话、理解语境,这些都能刺激大脑,防止其衰退。

所以,60岁以后,别把自己关在家里,多出去走走,和朋友聊聊天,参加社区活动,哪怕是一起跳广场舞,都比闷在家里强。

口腔健康被忽视,别让牙齿拖累大脑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但很多老人觉得,年纪大了,掉几颗牙、牙龈萎缩、牙齿松动,都是正常的,能忍就忍,能拖就拖。其实,这种观念害人不浅。

研究发现,牙周炎、龋齿等口腔疾病,会导致口腔内的细菌进入血液,诱发慢性炎症,甚至影响大脑健康。

2019年《科学进展》期刊的一篇论文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检测到了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毒性蛋白,而这种细菌正是导致牙周炎的“罪魁祸首”。

所以,60岁以后,口腔健康必须重视,定期检查牙齿,及时处理牙周病,缺牙一定要补,别让口腔问题成为痴呆的“催化剂”。

饮食不当,别让“脑血管”堵住了路

吃得太油、太咸、太甜,脑血管就容易出问题。一旦脑血管堵塞,大脑供血不足,记忆力下降,甚至诱发痴呆。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高糖、高脂肪饮食会促进大脑炎症,影响神经元功能,进而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而日本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的人群,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明显较低。

所以,60岁以后,饮食要清淡,少吃加工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坚果和鱼类,保持大脑血管的通畅,降低痴呆的风险。

结语

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老去,而是活着,却失去了自我。60岁以后,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别让这些坏习惯拖累了大脑,守住清醒,才能真正享受晚年的幸福时光。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6
张老谈养护

张老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