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大风+寒潮!专家解析非“倒春寒”,2类人群需

张老谈养护 2025-02-10 17:02:3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立春一过,大家正盼着春暖花开,结果一阵寒潮裹挟着大风“杀”了个回马枪,让人猝不及防。这种天气,就像东北大爷说的——“春天的脸,比二踢脚还善变,上一秒晴空万里,下一秒北风呼啸。”

最近,全国不少地方的气温坐上了“过山车”,昨天还春意盎然,今天就冻得人直哆嗦。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倒春寒”,但专家表示,这可不是“倒春寒”,而是另一种气象现象。

问题来了,这样的天气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哪些人最容易受伤害?又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春寒”!

不是“倒春寒”,而是冷空气的“回马枪”

不少人一听到立春后的寒潮,就习惯性地喊“倒春寒来了!”。但其实,从气象学定义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春季降温都算“倒春寒”。

倒春寒的标准:通常指春季回暖后,连续几天出现异常降温,并且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像是江淮、黄淮一带,3-4月间如果温度骤降、霜冻频繁,就容易伤害到小麦、果树等作物,这才算真正的“倒春寒”。

而这次的冷空气,属于普通的寒潮天气,主要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它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眼看春天要接班了,偏偏还要回来“刷”一波存在感,让人们体验一把“春寒料峭”的滋味。

但不管它叫什么,身体受得了才是关键!别看只是短暂的降温,这种天气伤人的本事可不小。

谁最容易“中招”?这2类人要特别小心!1. 老年人:血管收缩,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风一吹,腿一抖,冷空气来了准感冒!”这可不是玩笑话,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春寒天可不是小事。

为什么冷空气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天气骤冷时,血管会本能地收缩,血压波动加大,容易诱发心梗、脑梗、心绞痛等突发状况。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上升0.49%[1]。

特别是北方地区,比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昼夜温差大,早晨出门时血管“猝不及防”地一收缩,风险更高。

如何自我保护?

早晨别着急出门:清晨气温最低,建议老年人8-9点再外出,避免温差刺激。

保暖要到位:重点保护头、手、脚、颈部,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要为了“风度”牺牲“温度”。

起夜时动作要慢:夜间如厕时,别猛地起身,防止血压骤然升高。

2. 免疫力低的人群:感冒、过敏来骚扰

“春天不是感冒的季节吗?怎么降温了还容易感冒?”

其实,感冒最怕的不是冷,而是温差大!当白天20℃、晚上5℃,这种巨大的温差会让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病毒就趁机“下手”了。

特别是以下几类人要当心:

儿童:抵抗力较弱,温差大容易感冒、发烧。

过敏体质人群:春天是花粉、尘螨活跃的季节,冷空气一刺激,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就容易复发。

慢性病患者:像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在寒冷刺激下更容易急性发作。

预防重点:

穿衣分层,灵活调整: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早晚冷时多穿一层,白天热了再脱。

多喝温水,少吃生冷: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提高抵抗力。

家里湿度要适中:北方的朋友,暖气房里太干燥,建议用加湿器或放盆水,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减少鼻腔和喉咙的不适感。

小众但有效的冷知识:春寒天,吃点“暖身菜”

老祖宗早就发现,春寒天容易让人手脚冰冷,所以各地都有自己的“驱寒食谱”。

广东人喝姜枣茶:生姜驱寒,红枣补气,适合体质偏寒的人。

四川人吃羊肉汤:羊肉性温,能暖身驱寒,特别适合湿冷的南方。

北方人炖牛骨汤:富含胶原蛋白,滋补又抗寒。

此外,日本的研究发现,黑芝麻富含维生素E,能促进血液循环,冬春交替时吃点黑芝麻糊,也能帮助身体适应寒冷[2]。

结语:春寒虽冷,但健康可控

春天的寒潮,就像淘气的小孩,时不时回来“捣乱”一下。但只要我们提前防范,就能稳稳地安然度过。

记住这几点:

老年人注意心血管健康,避免早晨受寒

免疫力低的人群,注意防感冒、防过敏

穿衣要灵活,饮食要温补,别让冷空气钻了空子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寒潮来了不要怕,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把健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资料:

[1]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2] 日本东京大学营养研究所. 《黑芝麻与血液循环的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56
张老谈养护

张老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