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36329b00aa4111d56a8f0fbae2c8e3.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e3f4f2bec5b01de7a644f5819e7cb54.gif)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立春一过,大家正盼着春暖花开,结果一阵寒潮裹挟着大风“杀”了个回马枪,让人猝不及防。这种天气,就像东北大爷说的——“春天的脸,比二踢脚还善变,上一秒晴空万里,下一秒北风呼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4d5479853fb50b6e3e4b6da651ff216.jpg)
最近,全国不少地方的气温坐上了“过山车”,昨天还春意盎然,今天就冻得人直哆嗦。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倒春寒”,但专家表示,这可不是“倒春寒”,而是另一种气象现象。
问题来了,这样的天气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哪些人最容易受伤害?又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春寒”!
不是“倒春寒”,而是冷空气的“回马枪”不少人一听到立春后的寒潮,就习惯性地喊“倒春寒来了!”。但其实,从气象学定义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春季降温都算“倒春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5ed99988a54894f7b3eeb6c805b4776.jpg)
倒春寒的标准:通常指春季回暖后,连续几天出现异常降温,并且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像是江淮、黄淮一带,3-4月间如果温度骤降、霜冻频繁,就容易伤害到小麦、果树等作物,这才算真正的“倒春寒”。
而这次的冷空气,属于普通的寒潮天气,主要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它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眼看春天要接班了,偏偏还要回来“刷”一波存在感,让人们体验一把“春寒料峭”的滋味。
但不管它叫什么,身体受得了才是关键!别看只是短暂的降温,这种天气伤人的本事可不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66550e69ab87ea8b504b489446864b.jpg)
“风一吹,腿一抖,冷空气来了准感冒!”这可不是玩笑话,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春寒天可不是小事。
为什么冷空气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f1dc5a0037ddd528d7ad381d099217c.jpg)
天气骤冷时,血管会本能地收缩,血压波动加大,容易诱发心梗、脑梗、心绞痛等突发状况。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上升0.49%[1]。
特别是北方地区,比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昼夜温差大,早晨出门时血管“猝不及防”地一收缩,风险更高。
如何自我保护?
早晨别着急出门:清晨气温最低,建议老年人8-9点再外出,避免温差刺激。
保暖要到位:重点保护头、手、脚、颈部,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要为了“风度”牺牲“温度”。
起夜时动作要慢:夜间如厕时,别猛地起身,防止血压骤然升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ab1b26098b0beb7e7d8208327753f8e.jpg)
“春天不是感冒的季节吗?怎么降温了还容易感冒?”
其实,感冒最怕的不是冷,而是温差大!当白天20℃、晚上5℃,这种巨大的温差会让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病毒就趁机“下手”了。
特别是以下几类人要当心:
儿童:抵抗力较弱,温差大容易感冒、发烧。
过敏体质人群:春天是花粉、尘螨活跃的季节,冷空气一刺激,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就容易复发。
慢性病患者:像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在寒冷刺激下更容易急性发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8ec2e45d0c3a9c754937cb2ee24b99.jpg)
预防重点:
穿衣分层,灵活调整: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早晚冷时多穿一层,白天热了再脱。
多喝温水,少吃生冷: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提高抵抗力。
家里湿度要适中:北方的朋友,暖气房里太干燥,建议用加湿器或放盆水,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减少鼻腔和喉咙的不适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556fa935a4fd6149d55df9fdffae4d5.png)
老祖宗早就发现,春寒天容易让人手脚冰冷,所以各地都有自己的“驱寒食谱”。
广东人喝姜枣茶:生姜驱寒,红枣补气,适合体质偏寒的人。
四川人吃羊肉汤:羊肉性温,能暖身驱寒,特别适合湿冷的南方。
北方人炖牛骨汤:富含胶原蛋白,滋补又抗寒。
此外,日本的研究发现,黑芝麻富含维生素E,能促进血液循环,冬春交替时吃点黑芝麻糊,也能帮助身体适应寒冷[2]。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07f83268255f8281f752cfda3d9090d.jpg)
春天的寒潮,就像淘气的小孩,时不时回来“捣乱”一下。但只要我们提前防范,就能稳稳地安然度过。
记住这几点:
老年人注意心血管健康,避免早晨受寒
免疫力低的人群,注意防感冒、防过敏
穿衣要灵活,饮食要温补,别让冷空气钻了空子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寒潮来了不要怕,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把健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b1960ca93813b62919ee14dcf252ec.jpg)
参考资料:
[1]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2] 日本东京大学营养研究所. 《黑芝麻与血液循环的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