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42位储户的5亿存款不翼而飞,罪魁祸首竟是50岁大妈

奇闻趣史录 2023-11-28 21:19:25

“好好的钱存到银行里,怎么就凭空消失了?”

2014年,浙江的一家银行门口挤满了丢钱的人,他们都是此次事件的受害者,丢失的钱加起来高达5个亿,。

而随着警方的深入调查,最终竟然发现,罪犯竟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大妈。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位大妈是如何转走这些钱的呢?

2014年的一天,杨老太(化名)兴致勃勃的拿着存折来到了银行,可当她看清余额的那一刻,差点就昏了过去。

“怎么回事?余额怎么是0?”

银行人员一开始也没在意,看着衣着简朴的杨老太,心想对方应该是记错了存款,于是再次帮对方确认了一遍。

但下一秒,杨老太的喊叫让工作人员也吓坏了。

“我在这里存了1300万,怎么会是0?”

原来,衣着普通的杨老太是个拆迁户,拆迁后得到了一千多万赔偿金,苦了一辈子的她没敢乱花,只想着存到银行。

2013年,她在公园无意间听到了一个消息,说是一家银行的存款利息高达12%,这可让她激动坏了。

一般银行的利息都在两个点左右,这样高的利息存进去,自己这一千多万岂不是一年就能有一百多万利息?

杨老太连忙回家拿上存折,随后便到银行办理了存款,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如今钱却不翼而飞了?

杨老太犹如五雷轰顶,连忙报了警,如此大的金额,警方也很是重视,立马开始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警方很快发现了一个疑点,按照杨老太的说法,当时她办理业务时,有不少要求。

“不能开通短信提醒,不能开网银,也不能提起取款,等于说账户有任何变动都无法及时得知。”

这显然不符合银行普通业务的风格,而且本身12%的利息也不太可能,但根据监控和银行记录,杨老太也的确是在银行办理了业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警方继续深入调查,竟然发现类似的报案并不是第一起,在杨老太之前,已经有好几位报案人。

根据其他报案人的描述,他们的经历都差不多,都是被高额利息吸引到银行存款,并且对方都以“秘密福利”为由,得到了一系列限制要求。

可等警方找到银行,银行也是一头雾水,他们压根就没办过这种活动,而通过几家银行提供的记录,他们也发现,这些钱都在第一时间被转进了一个邱姓女子的账户里。

“前后不到两分钟时间,钱就直接到对方账上了,手续上也完全符合银行要求,甚至还有签字。”

如此猖狂的办法让警方意识到,这个邱姓女子一定有着内应,最终,线索指向了一个叫祝超菊的负责人。

她正是当初负责杨老太等人业务的人,而从监控中,也看到,在杨老太等人存款离开后,邱某立马出现的画面。

最终,邱某、祝某等7名犯罪分子被捉拿,波及到的6家银行也站出来承担了责任,协同警方帮受害者追回财产。

那么,邱某等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邱某是一个创业失败的女企业家,着急用钱的她结识了肖某,在对方的介绍下,她了解到了一种筹集资金的办法。

简单来说,便是邱某以帮银行拉存款,提升业绩的的说法,搭配高额的佣金诱惑银行工作人员,让对方将储户的钱转入自己账户,一年之后会再“悄无声息”的归还。

另一边,他们则对这些手里有大额资金的人说出高额利息的消息,吸引人上钩。

于是这便出现了监控里的一幕,这边储户刚走,邱某就到柜台模仿客户签字,填写好转账汇款单,几分钟后钱就已经被转入邱某的账户。

而祝某等人也从一开始的畏惧到后来的熟练,邱某也从和一家银行人员“合作”发展到数家。

一开始,邱某也想着将挪用的钱周转好生意后便还回去,这样神不知鬼不觉,但她根本就没能挽救自己的公司,反而是亏空越来越大,最终自然无法还钱,事情才败露。

不得不说,邱某和祝某等人实在是胆大包天,他们利用了储户对银行的信任,也利用了大多数人金融知识的匮乏。

在这里也再次提醒大家,不管对方是什么角色,不要被超出常理的利益所诱惑,高额回报的背后往往就是骗局。

同样,银行也应该不断加强对内部的监管,不要让类似事件再次出现,否则这便是对民众信任的一次次伤害。

0 阅读:0

奇闻趣史录

简介: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