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贝
有些人生在温室中,享受一路的顺风顺水;
而有些人则生于风雨中,承受着巨大的磨难和挑战。
刘秀祥,这个背着精神失常的母亲上大学的贵州青年,打动了无数人。
然而,刘秀祥的故事并不仅仅停留在“孝子背母上学”的感人画面中。
大学毕业后,面对一份年薪55万元的诱人工作,他却毅然选择回到贫困的大山,成为一名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
是什么动力让他放弃这份高薪的工作,重新走进那片贫困的大山?
一、承载沉重的家庭责任:五岁的“大人”
刘秀祥的故事要从他五岁时说起。
1992年,对于刘秀祥来说,天空彻底塌了下来。
父亲因意外去世,母亲由于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打击而患上间歇性精神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家中顶梁柱的离去让这个家庭瞬间失去了依靠,刘秀祥还有两个哥哥姐姐,但不久之后,他们也离开了这个破碎的家庭。
那时的刘秀祥仅仅五岁,却成为了唯一的“支柱”。
五岁的年纪原本该是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但刘秀祥不得不迅速成长,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母亲无法自理,生活中的一切需要有人照顾,而家中的田地也需要有人打理,日子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
邻居们纷纷伸出援手,帮刘秀祥将家中的田地租给其他农民,每年可以换来500斤稻谷,刘秀祥靠着这些稻谷生活,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照顾母亲。
当时,村医是刘秀祥唯一的救命稻草。
每当积攒了一点钱,他就去村医那为母亲购买药物,尽力控制住母亲的病情。
然而,面对昂贵的药费和微薄的收入,刘秀祥的生活一直捉襟见肘。
许多和他年纪相仿的孩子们都背着书包去上学,但刘秀祥却把自己关在家里,他没有学费,也无法将母亲一个人丢下去求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秀祥的生活依旧艰难,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他知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家庭的重担和贫穷的现实让他的梦想显得那样遥不可及。
有时候,他会在深夜里默默地流泪,但第二天一早,他依然会振作精神,继续迎接新的一天。
他总是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生活总会有所好转。
二、 改变命运的希望: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村里一位好心的老师在得知刘秀祥的境遇后告诉他的一句话,并主动帮他筹集了上学的学费。
从那以后,刘秀祥仿佛有了新的动力,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小学六年,刘秀祥的奖状贴满了墙壁,每一张满分的卷子背后都是他付出的千倍努力。
在照顾母亲的同时,他从不敢落下功课,每天放学后,他会去山里采摘草药卖钱,为家中增添一份收入。
每个黎明,他总是第一个起床,做好母亲的早饭,帮她擦脸、洗漱、喂饭,然后背上书包匆匆赶去学校。
即使如此,刘秀祥从未觉得辛苦,因为他知道,走出大山之前,这一切不会改变,而他要改变的就是这个现状。
他在村里的小学校园里,每天埋头苦读,尽管家中困难重重,但刘秀祥从不向命运低头。
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责任,也用他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的人生。
他的每一张奖状、每一个满分都意味着付出的汗水和泪水,是他对改变生活的渴望的最好见证。
三、高中落榜的低谷:命运的重重考验
中学时期的刘秀祥成绩出类拔萃,他考上了县城的一所高中,但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选择了走读,每天要步行数公里来回。
高中三年,刘秀祥要在学习、兼职和照顾母亲之间找到平衡,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三小时,这样的压力最终导致了他的第一次高考失利,仅仅差了六分。
所有的努力在那一刻化为乌有,刘秀祥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是不是命运早已注定,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
他想过放弃,带着母亲去城里打工,至少能让生活好过一些。
然而,这样的念头在他心中仅仅停留了一个月。
那个暑假,他在一家按摩店打工,给客人洗脚,月挣1000元。
那段经历让刘秀祥明白,读书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对于他来说,读书是唯一的希望,是最后的机会。
复读的决定让刘秀祥再次背起书包,他跑遍了很多所学校,最终用自己的执着和跪地恳求打动了一位校长,成功复读了一年。
那一年,刘秀祥拼尽了全力,终于在2008年考上了山东临沂大学。
复读的那一年,刘秀祥用他所有的决心和意志力将自己的梦想再次点燃。
他在夜里点着微弱的灯光复习到深夜,在母亲生病发作的时候仍不放下书本。
他深知,这是他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他不能放弃,也不允许自己失败。
正是这种不屈的信念,最终帮助他实现了梦想,踏入了大学的校园。
四、背母上大学:孝子的感动全国
考上大学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窘境取代:学费和路费该从何而来?
刘秀祥没有犹豫,他带着母亲背上简单的行囊,从贵州走向千里之外的山东临沂。
一路上,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母亲,也告诉自己,不论生活有多艰难,绝不放弃。
刚到临沂不久,刘秀祥便因“背母上学”的故事成为了当地的“名人”,随后全国各地的报纸都报道了他的事迹,“孝子背母上大学”的消息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
无数人被他的故事感动,纷纷捐款表示想要帮助他。
然而,年仅20岁的刘秀祥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不愿将自己的困境公之于众,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怜悯。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不是依赖别人的施舍。
刘秀祥拒绝了众多好心人的帮助,选择通过勤工俭学来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
他白天上课,晚上做兼职,在餐厅洗碗、做家教、搬运货物,无论多么辛苦,他都坚持下来了。
他知道,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每一分钱,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也是他改变命运的关键。
五、拒绝55万年薪,选择回到大山
大学毕业后,刘秀祥本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年薪55万的工作机会摆在面前,他却选择了拒绝。
很多人无法理解,努力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要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为什么要背离城市,重回大山?
其实,刘秀祥的选择来自于一通电话。
原来,刘秀祥从初中起就资助了三名贫困的孩子,他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这些孩子中的两人也考上了大学,但其中一名最小的女孩却在升学之际选择放弃。
她的父母认为读书没有用,反而外出打工挣钱更实际。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刘秀祥,他意识到,大山中的孩子们并非读不起书,而是缺乏读书的动力,也缺乏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为了让大山中的孩子们看到希望,刘秀祥毅然带着母亲返乡,参加了农村义务教师的招考,成为了当地高中的一名教师。
六、教育的十年坚守:唤醒大山孩子的梦想
刘秀祥走进了望谟县实验高中,成为了一名基层教师。
面对那些眼神迷茫的孩子们,刘秀祥感同身受。
他知道,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帮助他们找到未来的方向。
为了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刘秀祥经常骑着摩托车一次次地进山家访,他用自己的故事去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经历去唤醒家长。
十年间,刘秀祥走遍了大山中的每一个角落,一年就能骑坏一辆摩托车。
他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鼓励他们勇敢追梦。
他也成立了教师德育培训工作室,希望借助外力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截至2022年,刘秀祥累计资助的学生超过4000余人,资金达千万。
刘秀祥深知,教育的改变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
他通过自己的行动,让那些曾经迷茫的孩子们看到了未来的光芒。
他让孩子们明白,只要不放弃希望,无论多么艰难的环境中都能找到出路。
他也在家长中不断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孩子教育的正确认识。
在望谟县,刘秀祥不仅仅是一名教师,他更像是大山中的一盏灯,点亮了无数孩子的心。
他的教室里贴满了他和孩子们的合影,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温暖的回忆和希望的象征。
刘秀祥常说,“如果我能帮助一个孩子走出大山,我的努力就有了意义。”
结语:
15年前,刘秀祥背起母亲走向大学,他的孝心和坚韧感动了无数人;
15年后,他背负着更多的责任,走回了那片贫困的大山,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他曾说,“一个人活着,不该让人觉得可怜,而应让人觉得可敬。”
刘秀祥用自己的坚持与奉献,证明了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却足以点亮大山中的希望。
他所选择的路或许艰难,但也正是这条路,让无数个大山中的孩子们看到了未来。
放弃年薪55万的机会,刘秀祥无怨无悔,因为在他心中,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才是最值得守护的东西。
如今的刘秀祥和他的母亲生活虽依旧清贫,但他带给大山的温暖与希望却在无限延续。
本文图片及信息源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刘秀祥。
新浪新闻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专访报道。
望谟县政府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