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原国民党中将郑洞国收到了毛主席的家宴邀请。他作为起义将领,本来对我党的诸多将领和领导人都十分抵触。但考虑到毛主席的崇高地位,他最终还是决定前往主席家宴。
但因为工作原因,郑洞国在主席家宴开始之后才抵达现场。而主席家中已经高朋满座,宾客尽欢。看着满场的共和国将帅,他略微有些拘谨局促。
主席忙招呼郑洞国坐下,与他展开交谈。而在随后的交谈之中,主席随意做出的一个动作,却让他大感意外。自此之后,便一改此前自己对共产党员的认知。甚至在其晚年之时,仍旧常对外人提起主席所做的动作,称赞主席与我党。
主席究竟做了怎样的一个动作?郑洞国又为何有如此大的感触呢?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爱国将领郑洞国的故事。
爱国新生郑洞国作为国军名将,在曾经的抗日战场上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名气。在国民党党内更是受到了蒋介石以及诸多将领的一致喜爱,曾经担任东北“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更是将其当作生死兄弟对待。但他与国民党之间的爱恨情仇,在1948年的9月21日彻底结束。
在这一天,坚守了孤城长春5个月之久的郑洞国,终于放弃抵抗,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降。堂堂的国民党中将、“剿总”副司令郑洞国成为了解放军的“阶下囚”。
由于是被部下挟持投诚,因此在他的心中对我党有着颇深的成见,没有对我党形成正确的认识。他不仅拒绝了肖劲光、肖华二人曾多次提出让其为新中国工作的提议。在此之后,他还曾经向我党宣传部门强调,不希望自己出现在我党的宣传手册上,成为劝告国军战士投降的案例。
甚至,作为投诚将领的他,连我党举办的各种宴会都不愿参加,为自己留下不忠于国军的名声。实际上如郑洞国这样的情况,在国军将领中并不少见。即便这些人被迫起义或是被捕,但在他们的心中始终都不愿意背上“叛国叛党”的骂名。
这便是始终困扰着郑洞国的心结,致使他始终都不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自己的努力。但作为国军名将,他自然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为了能够让这位人杰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之中,周总理亲自接见了这位曾经的学生。
周总理不仅主动提出接见,还在会面之时给足了郑洞国面子,亲自迎接他的到来。在二人会面之后,周总理与他进行了一番长谈。
在二人的谈话中,郑洞国再次申明自己希望能够回乡过上普通百姓的日子。周总理却安抚他到:“你还很年轻,可以为新中国做很多建设工作嘛!可以先出去走走转转,看一看国家的发展,随时都可以回来!”
周总理的这番言辞,让他卸下了心中沉重的压力。在游览了一番解放区的盛景之后,郑洞国对加入新中国建设有了更新的思考。在他观察看来,那些解放区的百姓们,远比以前国统区的百姓生活的更加幸福,双眼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未来期望。
此后不久,他便搬迁至北京,开始担任了新中国水利部的参事以及政协委员职务。此后,他又在毛主席的提议下,成为了国防部的委员,获得了十分不错的生活待遇。
1954年,郑洞国受邀参加毛主席家宴。但因公务耽搁,他在赴宴之时错过预定时间,晚到了一会儿。而作为主人的毛主席,竟然在刻意等候他。毛主席主动握住他的手,热情地邀请他来到座位上。
看着满屋子将帅的其乐融融和主席的平易近人,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温馨的场景在蒋介石治下的国民党内,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一幕场景。
当他在与主席交谈时,拿起桌上的烟准备点上时,只见主席熟练地拿出火柴擦好,递到了他的嘴前。他没想到主席会主动为他点烟,稀里糊涂便抽了起来。等到反应过来之后,他的内心一阵感慨。他在国民党内辛苦工作几十年,何曾受到过这样的优待。可作为败军之将的他,却在共产党方面得到最高领袖的如此礼遇。
主席的平易近人以及他对干部的态度,让郑洞国深受触动。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为何那么多的英雄人杰愿意成为毛主席的部下,为新中国建设而努力。
这样平易近人、甘为人民公仆的领袖,怎能不让人心生仰慕,让人甘愿为其赴汤蹈火呢?
当然,毛主席此举确实是对部下的爱护,但同样也是对人才的怜惜。作为国共双方都认可的人杰,郑洞国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冒名从军郑洞国,出生于1903年,其父母只是湖南的一对农民夫妇。虽然出身农家,但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尚可。家中除却30亩田地之外,还有不少祖屋。他的父亲依靠耕种土地为生,同时兼职做裁缝,为家庭积攒了不少家业。
实际上,以郑家的家境来算,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富农了。也正是因为这尚可的家境,在他七岁时,他便开始跟随粗通文墨的父亲学习中国古代经典。之后,他又先后被送进私塾和西式小学堂进行学习。
1919年,16岁的他考入石门中学。尽管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开始下滑,但在兄长的帮助下,他还是最终继续学业。在中学读书期间,“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的浪潮席卷了全国各地,石门中学内的郑洞国也受到感染。在跟随爱国学生一起游行宣传的过程中,他逐渐觉醒了爱国意识,产生了从军报国的念头。
1921年春,湖南地区兴办军校,给了爱国青年们一个从军的机会。郑洞国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并顺利地进入军校之中,踏上了自己的从军之路。
可没想到因为湖南局势动荡,主办讲武堂的军阀兵败,军校也遭到解散。因此,他不得不返回石门中学,在毕业后成为教员谋生。此后,他又再度考入湖南的商业学校,学习知识。
1924年1月,还未从学校毕业的郑洞国得知孙中山创办军官学校的消息。这位立志参军的青年男儿立即便来了兴致,产生了报考参军的想法。因为对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深厚敬仰之情,他在并不了解相关内情的情况下选择南下。
为了能够在路上有个照应,他立即找到同样抱有参军报国之志的王尔琢进行商议。可是,王尔琢已经提前得到消息,匆匆南下广州。郑洞国在落后一步后,只好急忙四处筹款借了路费赶赴广州。
但因为路程遥远,加上收到消息较晚,赶到广州的他在与同乡相会后,得知了自己已经错过了军校的报考时间。他因此大受打击,几乎快要放弃自己的从军梦想。好在彼时与王尔琢一同报名的还有两位同乡。
其中一位名为黄鳌的老乡,因为担忧自己首次无法顺利通过考试,便报了两次名。因此,这也造成了一个考试名额的空缺。在了解郑的情况之后,黄鳌主动提出让他用自己的名字参与考试。他虽然不希望冒名替考,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还是决定采纳这个建议,冒充黄鳌参加了军校的入学考试。
不久之后,郑洞国与同乡几人纷纷考中,出现在黄埔一期录取名单上。但因为冒名名字的原因,名单之上出现了两个黄鳌。
进入军校后,两个黄鳌更是在机缘巧合下被分到了同一队。每次有情况,二人都会同时应答,成为了校内的一片奇景。
在长期的生活下,他被冒名顶替的问题所困扰,导致他精神颇为紧张。最终,他下定决心向队长坦白了自己冒名顶替的事实。好在最终校方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决定不予追究,并且恢复了他的原名。
1924年11月,郑洞国毕业,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此后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中,他凭借着自己的指挥和勇敢,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尤其是在抗日战场,他先后参与昆仑关血战,与长沙会战,印缅密支那战役等多次战斗,成为了国民党军中拥有赫赫威名的抗日名将。
困守长春郑洞国冒名从军,却在军事领域雄才大略,成为国军抗日名将。这样一位英勇战将到底是怎样被国民党抛弃,最终投身我军的呢?
1945年2月20日,结束印缅战场战斗的郑洞国被国民政府晋升为陆军中将。数月之后,他回到了祖国,参加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回国之后,顶着抗战英雄头衔的他受到了冯玉祥、蒋介石、何应钦等人的热情款待。甚至蒋介石还为他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对他以视褒奖。
1946年2月,重病就医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向老友郑洞国发去电报,希望他能够前往东北,接任自己的职务。他欣然前往,不久后就任东北代理司令长官等重要职务,担负起了对东北解放军作战的重任。
在此之前,杜聿明指挥下的东北国民党军将我党军队主力逼至北满地区。但在他到任之后,他眼看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步步发展壮大,,从曾经的蜗居一隅到逐渐解放东北重镇。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之前,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地区的掌控区域只剩下了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少数城市。
作为抗战名将,郑洞国深知解放军的厉害,为了保存国民党军实力,完成合理的战略决战。副司令郑洞国曾向蒋介石、卫立煌提出“放弃北部孤城长春,而退守辽沈,保持战略优势!”但蒋、卫二人却并不同意他的看法,尤其是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认为“直接放弃长春,会有损国民党在国际上的声誉。固守长春还能够组织解放军主力的南下,为辽沈地区的战斗增加成功的胜算”。在做出这样一番回应之后,蒋介石将他任命为长春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担负起固守长春的要务。
而彼时的长春,早就已经处于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是一座事实意义上的孤岛。蒋介石下达这样的命令,实际上也已经有了将他当作弃子的打算。他的好友们劝他拒绝这个任务,将自己的性命保下来。但他自认有着军人气节,对上级安排的任务必须做到,最终还是不顾众人的反对乘飞机抵达长春。
作为曾经的抗日名将,他的军事能力确实是值得肯定的。到任之后,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工事和储备作战需要的粮食,将长春城打造为一个坚硬的“乌龟壳”。他相信凭借着这些防御措施,足可以抵挡解放军很长一段时间,为国民党东北战局的胜利做最大的贡献。
但是,辽沈方面的国民党军始终处于弱势,长春附近机场也被解放军掌控,长春彻底成为“孤城”。为了挽回局面,他曾经尝试突围,与辽沈国军汇合。但负责驻守长春的东野部队拿出了钢铁一般的坚韧,将国民党的突围统统拦截了回去。
他见大势已去,只能向部下宣布坚守长春等待国军大部队的救援。但这些说给部下的鼓舞话语,也只能成为奢望。1948年9月中旬,辽沈战役正式打响。仅仅一周左右的时间,号称“铜墙铁壁”的锦州城破,东北已成封锁之势。郑洞国再也等不到自己希望的援军,手下部队瞬间大乱。
他手下掌控的60军与新七军先后起义、投诚,打算坚守城池最终赴死的他,也被部下们胁迫最终投诚。由此,郑洞国展开了一段新的人生篇章。
在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之后,这位为国民党奋斗半生的将军,才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在人生晚年,他不遗余力的投身到祖国的发展建设和两岸统一的事业之中。
1991年,郑洞国病逝北京,享年88岁,结束了自己无所遗憾的传奇人生。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